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87 浏览:22869

摘 要 :针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以IT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效果明显,同时对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108-05

中图分类号:G642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从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已达200多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量的1/3.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怎么写作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在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榆林学院“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为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两基地、一中心’怎么写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满足怎么写作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社会对IT人才的需要,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级学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改革思路与措施

首先,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思想就是把4年的学习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是学生在大学前3年完成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含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第2阶段是学生从大四开始进入企业实训,结合企业项目和开发平台学习相关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其次,企业负责帮助学生进行8门课程的实践培训,以便与校内相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并指定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取学士学位.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校外实训效果,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配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下称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程及课时是由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因此我们主要对数学基础类课程、硬件基础类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调整.把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总学时由269学时减至203学时;把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整合成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压缩了92学时;将大学物理(上、下)压缩了32学时;把电路、模电和数电3门课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压缩了98学时;结合多位专家的建议,去掉计算机导论及实验课程,减少了75学时;对安排有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课时也进行压缩;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修订后的教学计划符合《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所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学时的要求.

2)积极推进计算机专业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理论、实验、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以做到“精理论、重实验、强实训、会设计”.通过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3%.

3)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和实训基地.学校要与实训机构共同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合理制订实习计划,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榆林学院现已与西安软件怎么写作外包学院、西安行知汇元、西安加中、西安达内、北京用友软件学院、北京渥瑞达等多家实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4)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利用检测期派教师参加各种双师型教师培训班,或由合作企业派出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结合真实案例,有针对性地对榆林学院教师进行项目开发类课程的培训及项目实践指导,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目前,已有7位教师取得相关机构颁发的双师型资格培训证书.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图1所示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含毕业设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该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信息工程学院在2009年新建了Web工程、系统测试与分析、计算机视觉、项目实训4个创新实验室,由教授或博士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同时成立相应的科研团队,以团队为单位申请校级科研、教改和横向课题,在年终奖励成绩突出的科研团队并给予岗位津贴.此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榆林学院教师的科研热情,使得榆林学院申报科研项目数连续2年在省、校两级科研项目申报中名列第一.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主讲教师进实验室,实验教师进课堂”制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也使教师能够不断进步和提高.

同时,我们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改革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性规划.我们为项目实训室购进上海睿亚训IT实践能力提升平台(PCIP),该平台是针对高校教育行业量身打造的一款涵盖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电子商务、嵌入式、物联网等多个软件领域项目开发实践软件.该平台不仅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企业实战项目案例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可以模拟企业实际开发流程,涵盖软件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从需求分析、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到实现、测试的体验式教育平台,将软件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中,依托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围绕综合实验课程案例,对现有课程实验进行重组,课程设计的规划重点是能把各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统一,为综合项目实验怎么写作.调整后的课程实验关系如图2所示. 3 实施效果及评价

自2008年5月榆林学院开始尝试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参与就业实训的学生共有170人,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0%.经社会和用人单位反馈,这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各类IT企业、怎么写作外包、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信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深圳等13个一线城市和大连、苏州、贵阳、东莞、昆山等10个二线城市.实训生就业分析统计如表1所示.

本项目研究结束之后,我们将总结经验并完善培养模式,将此培养模式推广应用到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榆林学院其他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3.1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在2010年和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反馈座谈会上,参加“3+1”就业实训的学生对教改的感受最深刻,也是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普遍认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面拓宽,学生经过1年的实训已具备了较好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比较受企业欢迎,挑选工作单位的余地大,所得薪金也相对较高;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已了解到在企业中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因此工作后很容易融入企业文化,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易开展工作,也容易出成绩.用人单位与企业对经过“3+1”就业实训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这些学生因具有实训经历和生产研发经验,与同期到企业工作的其他大学生相比,角色转换快,动手能力强,工作作风硬,肯吃苦,没有一般大学生的娇、骄气,很容易受到企业重视,能更快地得到重用和提拔.


3.2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

在计算机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3年试点的基础上,榆林学院数学系数学及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13名学生在2010年7月也参与到就业实训中来.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逐步扩展到能源学院和管理学院部分专业,并已得到学校、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主管部门的肯定.

4.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4.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加校企合作“3+1”实训的学生为什么能找到好的工作?因为他们经过1年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训练后,一到公司或企业就能干活.每个学生每天学习近10小时,其中8个小时在机房写代码,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遵循“精讲多练”的思想.实训机构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在学校就做不到呢?我们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除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存在问题之外,还有教师自身问题,缺乏双师型教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捷,学校人事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除了引进双师型教师外,还应要求青年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即转型培养.

4.2加快校内项目实训平台建设

目前,实训机构作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帮助校企实现合作.没有去实训机构参加实训的学生,即在校学生,如何按照该模式在校内进行培训呢?建立一个企业化的项目实训仿真平台是当务之急.学校建立“虚拟软件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这个平台既能培养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培训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按照外包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和业务流程进行软件开发.信息工程学院在2010年9月,成立了由海归博士负责的“项目实训”实验室,下设7个项目组团队,分别是手机开发部、JA开发部、NET开发部、PHP开发部、网页制作部、图像声音研究部、C++开发部,团队成员来自全校各专业.

5.结语

面向IT行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在落实“实践育人”教学理念中,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运用、改进、经验总结逐步形成的,同时又将这一培养模式运用到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该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对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编辑: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