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竞争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10 浏览:21868

【文章摘 要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人力资源重要性的凸显,国际人才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认识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流动的基本现状,根本动因,对我国培养国际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国际人才培养现状与挑战进行了综述,对我国国际人才培养提出客观的对策研究.

【关 键 词 】

国际人才竞争态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在强调合作与竞争主题的同时,人才的竞争的态势也从隐形状态走向显形状态.经济的国际化必须以人才的国际化为支撑,这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人才竞争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剧,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好奇心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宽广的知识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期将越来越短,新知识高速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社会需要的知识和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加快更新的速度和周期.而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的改革和创新是多层面的、立体的,包括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教学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整个教育体系诸多方面.人才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从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紧缺人才主要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专业外语人才;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国际化的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开放办学,培养学生具有世界视野,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

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促进国际人才集聚,发挥海外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国梦的实现,对人才发展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但要实现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在于高端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经济总量飞速增长,但主要依赖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资源严重破坏环境严重污染,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国际人才支撑显然,在转型期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及在培养国际人才上面临诸多挑战.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高等教育与职业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各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国家宏观调控、立法促进校企合作.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积累工作经验,各国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强调重视并积极探索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新的办学模式,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这种合作应是多向和综合的,不仅表现在人才的双向培养上,还表现在双方共同的科技开发与利用,企业与学校在职人员的相互交流,产业界向学校投资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界形成质量契约关系从而形成了灵活的开放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

3.高等教育应对人才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政府主导下,为应对人才国际化做了许多工作.在高校管理体制方面,调整了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关系,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在留学教育方面,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万人,接收留学生十年间近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在专业设置方面,拓宽了专业范围,基本改变了以往专业过细过窄的局面;在课程改革方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部分专业引进了国外原版教材;在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了对高层次创造.人才国际化引发的人才竞争是多元的.既有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也有一般人才的竞争;既有研究型人才的竞争,也有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竞争.由此,应对人才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各高校明确自身的定位,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发挥整体优势.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其整体优化的结构有很大关系.美国共有多所高校,纵向可分为六个大类十个小类: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大学、副学士学位授予大学和学院、专业机构等.由于层次间区分明确,各高校均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这不但促成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而且保证了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层次上虽然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及大学之分,但专科与本科院校之间、本科院校与大学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这不但体现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差别不大,也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基本雷同,造成专科、本科、大学培养人才的层次不明显.在高等教育类型上,虽然有职业技术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分,但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不鲜明,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别不大.因此,高校与高校之间不能有效地相互配合,没有发挥出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设探索符合企事业单位人才选用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市场需求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实践以贡献率为主的多层次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进行激励,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逐步实现人才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体现人才资本价值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以拔尖人才为引进重点,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环境优势体制优势和立法优势,加大政府投入,拓展引智工作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参考文献】

[1]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冯晋祥,宋旭红,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0,(3):22-25.

[3]黄建如,比较高等教育国际高等教育体系变革,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68.

[4]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9.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