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05 浏览:20955

摘 要 :“协同创新”计划为处于瓶颈状态的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方向,“新”表现为高职课程改革将以现代技术为基点,通过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 :协同创新;高职课程改革;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21-03

当前,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高职院校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从师资、教学、管理、课程、实训等多方面开展改革活动,其中,课程改革是核心.然而,高职课程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生动场面,现在已初步显露出疲软的态势.此时,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协同创新”计划),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在以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为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表现为高职课程改革将以现代技术为基点,“新”在高职课程改革的途径是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一、“协同创新”计划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以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协同创新”计划出台的背景是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关注点是高等教育质量.它启示高职院校重视教育质量,关心人才培养,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将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是由于职业核心竞争力既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行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诉求.

(一)职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在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譬如自主创新能力,在毕业生自评中,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占28.8%,认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占39.2%;在352家企业评价中,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占21.7%,而认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占45.8%.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竞争力缺乏认知,这与高职院校自身定位滞后有关.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培育人才,更要培育能够适应新型经济发展复杂需求的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仍然以名教师、特色专业、名课程、学生第一岗位就业率为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少合适的平台.部分洞察力敏锐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却由于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难度系数大、可操作性差而停滞.

(二)职业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诉求

现代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综合性的,然而高职院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工作上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学生职业素质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职业核心竞争力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岗位适应性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密切的关系.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而忽略了“高等”二字,没有充分地将“高”和“技能”相结合.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表征为“高级技术型人才”或者“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对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具体而严谨的阐释,缺乏涉及毕业生中长期职业能力培养的表述,造成理论上的人才能力培养与实际要求的能力规格不一致.据统计,70%以上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更高智力含量的知识型工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能知识,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诉求有待于高等职业教育满足.

无论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行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其最终落脚点都是课程.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将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目标.

二、“协同创新”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以现代技术为基点

“协同创新”计划重视科技创新,强调现代技术对经济、社会、科技、国防等的重要作用,它启示高职课程改革应该将现代技术作为基点.技术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现代技术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以掌握现代技术为基本要求;高职课程与企业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现代技术是课程内容的核心.

(一)技术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现代技术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动力源泉

“西方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无疑与人类的科学知识积累、技术更新发展有密切关系”,职业教育产生之前已经有了技术,技术催生了职业教育.17、18世纪,职业教育开始萌芽并发展,工人要掌握大机器的操作程序和工作原理.19世纪,科学家与工程师将动力工程、化学和电学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工人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现代工艺学的产生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以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增大,促使以学校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20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成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内外职业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革.21世纪初期,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以信息转换器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仿生技术、创生技术和再生技术为关键技术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职业教育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以现代技术作为发展的源泉.

(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以掌握现代技术为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企业工作,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这是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本质区别.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思辨能力较强,接受的是学科知识体系,属于“科学”的范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思辨能力处于中职学生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之间,接受的是技术知识体系,属于“技术”的范畴.未来工作将逐渐显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而从事技术性较强工作的人员在收入、满意度等方面都要高于其他工作种类从业人员、也更具发展潜力.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是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增长型专业.然而,高职学生在技术上的天然优势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屏障.实际上,高职院校偏重学科知识教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造成高职学生企业适应能力差,学生和雇主双方满意度都较低,在就业过程中缺少自身特有的专业优势,职业竞争能力明显薄弱.因而,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技术为主要任务,辅以适度的理论知识,满足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基本需要. (三)高职课程与企业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现代技术是课程内容的核心

现代工艺学的产生“使得劳动者有可能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广泛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从中可见,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工艺已经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生产工艺与职业教育课程有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就转化成了生产工艺.也就是说,技术是生产工艺产生的源泉,生产工艺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来源所在,那么技术天然地就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根本.根据技术的本质进行阶段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手工技术时期、近代机器技术时期、现代与科学联姻的高技术时期.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是不同的.近代机器技术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机器技术为主;那么,到了现代与科学联姻的高技术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就应该以现代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技术引导高职课程改革,以现代技术作为高职课程与企业需求进行联接的纽带.

三、“协同创新”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以校企深度融合为路径

“协同创新”计划重视参与协作各方的紧密联系,打破合作壁垒,“采用共生经济模式,使得创新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结成协同创新共生体,创新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资源配置效率改进,推进提升创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它启示高职课程改革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创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校企深度合作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学习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校企之间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校企深度融合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校企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条件,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校企深度融合吸引企业实质性地参与高职课程改革活动,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持续的行业指导.

(一)校企深度融合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实现着由规模扩张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转变”,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从纵向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介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既要做好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工作,又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对接应用型本科教育.从横向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竞争,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校企合作在过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并没有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校企深度融合,既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理论、高技能和强大的科研能力,也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特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条件,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停留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单项合作的阶段或者只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合作的初期阶段,与企业尚未在科技创新层面有实质性的合作.于是,企业既不能将高职院校作为自身技术创新的依托,高职院校的科研功能也就被忽略了.然而,“协同创新”计划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改革采取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高职院校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共同解决一些难题,怎么写作社会发展,拓宽高职院校怎么写作社会的渠道,为高职院校争取更多发展资源.譬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创建“轻工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式的共享平台,学院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企业关键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等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实施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从事轻工业的人才.

(三)校企深度融合吸引企业实质性地参与高职课程改革活动,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持续的行业指导

校企深度融合的最大特色就是打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壁垒,不仅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条件,更注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企业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能够获得高职院校的科研支持,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自主研发等创新研究,将企业利益扩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才会作为主体真正地参与高职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将高职课程改革的成效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前沿的生产工艺技术、真实的人才需求规格、持续的行业指导,最终实现互利互赢.

“协同创新”计划的提出是与时俱进的,它针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并落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协同创新”计划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关注人才培养,启示高职课程改革确立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为新的目标;它重视科技创新,将高职课程改革导向现代技术;它鼓励突破壁垒、加强协作,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创新高职课程改革.


#8220;2011”计划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J].职教通讯,2013,(2).

[7]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8]刘湘榕.把握协同创新实质 推动高校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