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滞后地区路径比较

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28 浏览:16755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种对策进行排序,最后提出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 教育发展 层次分析法

在长期文化、经济、人口与政治发展的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按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地位及其影响的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可分为引领型、追赶型和滞后型.纵观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以其对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技术的创新等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最优路径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教育现状分析

1、办学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高等教育滞后型地区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办学层次、特色专业、教学成果、学科体系等方面均不及引领型地区水平,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高职高专教育、成人教育比例较大,本科教育的比例较小,研究生教育发展滞后的结构失衡态势,这使得该地区高校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

2、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提升任务艰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滞后地区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师资队伍总量有限,建设难度较大,未能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新教师大量增加,培训提升任务艰巨,整体水平亟待增强.新增招生不断增加,生师比也逐渐失衡.

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缺乏特色.滞后地区高校发展往往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弱化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功能.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关联不紧密,无法支撑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与企业对接不够,校企合作一头热,产学研结合缺乏体制支撑和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科研资源与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4、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经费支持力度仍需加大.多数高校无可靠、稳定的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只能通过银行渠道获得建设经费,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各高校在办学经费和办学资源方面普遍感到紧张.

5、尚未形成研究型、教育型、高职和高专分工协作的体系.高教滞后地区办学主体单一、投资渠道单一,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社会力量参与不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合理规划,形成研究型教学不足,教育型教学无特色,高职类教学偏多的局面.

二、高等教育滞后型地区发展的原则

1、投入产出效益原则.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首要任务.完成这样的任务,关键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高校的产出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怎么写作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看,产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的类型、人才质量、人才数量、人才的价值等.产出不仅与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种类数量相关,也与高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密切相关.高等教育滞后型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要在教学上注重外延发展,还要强化内涵建设,不能走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过度分散、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等路子.

2、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目前,高校之间仍存在着互相模仿、跟风及盲目的“依葫芦画瓢”等现象,导致毕业生规格与质量标准单一,缺乏与用人市场差异性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过程雷同、没有特色,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针对这些情况,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整体规划、优化设置区域高校的学科专业,狠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观念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怎么写作等工作的效益,不断提升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

3、开放式、多样性原则.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稀缺性的资源也需要进行充分合理的配置以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高等学校的办学应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多种主体办学,如民间资本投资举办高校、中心城市办大学;包括合作共建高校,如部省共建、省部共建高校或地方高校;包括联合办学,如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与国外优质教育机构的广泛合作,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应遵循开放式的原则.此外,高等学校办学的多样性包括以产业方式运作高校、异地办学、远程开放办学等方面.

三、高等教育滞后型地区发展的路径分析

1、合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稳步扩大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建在地级市的普通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秉承了专科时期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优良传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这类学校院校的历史不长、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社会声誉不高,无法与传统本科大学竞争;同时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比,也无明显优势.因此,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需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合作主体划分主要有三种:校际合作、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与学校的合作.

各类合作方式增加了教育投入,特别是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开拓了师资培养的新路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了办学的开放性,有利于发挥各高校在办学上的优势,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益.从教育自身来看,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也使高校学科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整. 2、引进.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特征是: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知识技术含量高的支柱工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提高.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些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放弃了自办综合性大学的计划,树立“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就是拥有”的创新观念,以开放和政策驱动,吸引国内著名高校前来办大学,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引进模式.引进办学模式往往吸收企业参与,名校名企“聚合效应”可以积累大批具备高新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的现代企业家以及金融、投资、市场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还可为地方培养大量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引进模式减少了政府和高校的投入,投入产出效益高.贴近地方经济社会有选择地引进著名高校前来办学,特色化明显,容易实现跨越发展,

3、自主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期基本国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等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和人们受教育层次的需求都越来越高,客观上为培养本科层次以上人才的地方高校提供了扩大发展空间的机会.为此,各地政府开始加大对高教的投入,社会各界更加关心高教的发展,大家都期望有一所属于“本地”的高校.地方自主创办高校成为普遍的现象,且大都是以一所或几所专业层次学校为基础来进行.这种方式利用原有的组织力量和基础设施,筹办速度快,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益;部分专业结合当地实际设立,比较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容易吸引本地的大部分考生;由于是从专科甚至是中专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更能激发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树立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


四、高等教育滞后地区发展路径的比较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以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教育发展为目标,以“投入产出”、“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及“开放多样性”三原则为准则,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合作、引进和自主发展三种模式进行排序,构建层次结构图(见图1).并邀请部分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育管理专家、教授(教师)、企业家等进行了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

经计算,以上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19<0.1,矩阵一致性较好.运用AHP方法分析可以得出高等教育滞后地区发展目前遵循的原则首先是投入产出原则,其次为特色化和可持续原则,最后是坚持开放多样性原则.

按上述方法,在投入产出原则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所占权重分别为合作模式0.2922、引进模式0.6153、自主发展0.0925;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原则下为合作模式0.3150、引进模式0.6027、自主发展0.0823;开放多样性原则下体现为合作模式0.6817、引进模式0.2158、自主发展0.1025.以上权重均由一致性较好的判断矩阵计算得出.以三种原则为准则,合作、引进和自主发展三种模式最终权重如表2所示.

五、结语

高等教育滞后地区的发展要实现从滞后型向追赶型再向引领型发展,必须适应“后发展效应”的规律,规避“后发展劣势”,盘活“后发展优势”,走“后发式”追赶型道路.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滞后地区教育发展在坚持投入产出效益原则、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放式和多样性原则的前提下,短期仍应以引进方式实现跨越发展,中期通过合作办学加强发展的特色,长期必须自主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要强化三大保障性条件:一是将高等教育发展奠基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上,奠基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之上.二是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上,要注意教学科研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生活怎么写作功能区的合理设置,确保高等教育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去行政化”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三是为了协调高等教育管理权、举办权、办学权之间的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加以规范.

(责任编辑:张琼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