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导师制的地理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80 浏览:17783

双导师模式在财会、会计、法律等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取得很多明显的成效,而在师范类专业相对来说应用较少.师范类“双导师制”指为在校师范生配备地理专业出身的大学教师作为校内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学术引导及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同时聘请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作为校外导师,负责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教材、讲课的方法和技巧等.可见,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及成效分析

1.双导师制实施现状

特色专业建设组制定了校内外导师的暂行管理办法,明确校内外导师的遴选与职责.每届学生从大二开始,以分组方式(每组6~8人)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进行指导.通过交流思想、解答专业疑难、辅导学生科研、介绍学科前沿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展“每月一记”活动,要求每位同学每月读一本专业或者教育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导师进行批阅和指导,并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导师的教研及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校外导师”一方面担任相关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组织学生说课、讲课、写教案,每周安排学生到所在中学听课1次,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2.双导师实施成效分析

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双导师制通过中学教师实践方面和高校教师理论方面的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专业教师的基本功讲座,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了教师基本技能;通过赴校外导师所在中学听课,从实践上进一步学习高中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每小组在周末进行讲课训练,由同组人员充当学生模拟真实课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生说课、讲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也锻炼其心理素质.学生在与校外导师联系以及中学生接触时,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情况,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对其就业、职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短期集中实习方式,将地理教学见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提高了实习效果.如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一位学生在安徽省首届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双导师制下培养的学生毕业教育实习得到实习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本院校相关专业师范实习生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学生的专业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双导师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强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认知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学生与校内导师的交流机会增加,高校教师的丰富阅历、经验,对学生专业认识和发展有积极影响.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成立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如成立植物地理学习兴趣小组,认识校园植物,并动手制作校园植物标本;成立生态规划兴趣小组,选择具体区域进行规划案例的写作;同时积极申请学校的本科实验创新项目以及参加本科论文大赛.如2008级与2009级特色专业的学生荣获校首届本科论文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等奖项,在学校师范类学生中获奖级别与次数较高.

另外,双导师制的实施无形中改变了传统的论文选题方式,传统的论文选题大多来自教师的上课内容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理论选题偏多.而双导师制建立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制,学生在教育见习过程中会针对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选题,使得选题比以前更符合专业特点,具有针对性和实践价值.


二、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1.导师队伍建设、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队伍建设方面,现在中学教师工作繁忙,不容易聘任,聘任到的教师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而校内导师由于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强调科研,教学方面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和应得的报酬,教师对教学方面的付出相对少一些,校内导师精力投入完全是出于对学生教育成效的心理满足.虽然学院对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干好、干坏、不干一个样,使得校内外导师借口教学科研任务重,对导师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不大.通过对特色专业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接受校内外导师指导过程中,存在指导交流时间短、学生学习少、实际成果反馈少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校内外导师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及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如不解决以上问题,可能会使导师制成为摆设.

2.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明确,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校内外导师的定位及职责不清晰,致使指导过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校内导师重点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指导、学术引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指导过程中部分校内指导教师流于形式,仅进行读书笔记的批阅和指导等工作.而校外导师由于工作忙,主要提供学生到中学听课的机会,对学生平时的教学技能训练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内试讲或相关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全程参与,缺少监督,使得学生讲课、写教案均有点形式主义,缺乏积极主动性.由于不能及时指导,学生在教学技能锻炼过程中缺乏一些技巧,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小组讲课过程中,成员试讲时,其余的成员充当学生角色,模拟真实课堂授课,模拟教师会进行相关提问,而学生立即给出正确回答,这样导致学生在实习中学上课面对真实学生进行提问时,认为高中学生也和模拟学生一样“聪明”,继而当高中生不会回答问题时,实习教师不知所措,含糊而过,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小组之间模拟讲课的时候,模拟学生是否应该装得“笨”一点,提高课堂的真实性,提高模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和组织课堂的能力.

三、双导师制下地理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双导师制度平台

双导师制为校内、校外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须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对平台内的三方提出各自的约束和职责,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即将导师的具体职责规范化、制度化,对师生双方进行准确的角色确认和职责定位.

2.健全双导师制的评价体系及激励办法

通过基于学生自评、实习学校、毕业后用人单位、与非双导师制学生的对比研究、师生关系等角度,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对学生的影响与导师培养的成效.

对于校内导师,一方面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导师报酬;另一方面,也可考虑把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条件之一,与导师的职称评审挂钩.对于校外导师,应使其在大学承担校内导师的名分得到同行的认同以及提高报酬来实现其付出的价值.最终使得校内外导师的工作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激发积极性.

3.将双导师制与教育实习、学位论文有机结合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教育实习时重新分组,很多学生教育实习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均产生了改变,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够,指导针对性不强.因此可以通过双导师制稳定实习基地,通过加强与校外导师所在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制定合理政策,建立开放、共享的培养基地,校外导师继续承担其教育实习的指导任务.这样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全程化”实习,校外导师的实习单位向学生随时开放,不受实习时间的限制,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导师联系,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校内导师可利用其对学生的了解,继续承担教育实习的指导任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校内导师除继续承担实习指导教师外,因为其承担着专业指导和教研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平时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做到系统性的培养,承担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会明显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和价值.

总之,师范类特色专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符合校情的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制度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让导师制发挥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要做到坚持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技能活动结合;坚持模拟课堂教学与实习课堂教学结合;坚持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见习、实习结合.

本文由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师地理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双导师制’模式研究与实践”(20100232)和国家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TS2254)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