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术操作中的改良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78 浏览:154959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03-01

鼓膜穿刺是耳鼻喉科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常用的诊治方法.该治疗方法所需器械各级医院都具有,即75%酒精或0.5%活力碘、1~2%地卡因、棉片、2ml注射器或5号加长鼓膜穿刺针.

方法:常规外耳道消毒麻醉,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固定耳廓或耳镜后右手持穿刺针行鼓膜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进针,诊断中耳腔内是否有积液或试图吸引出中耳腔内积液.以前需左手回抽注射器或左手握住注射器以右手来回抽注射器,在此交换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穿刺针脱出或进针方向和深度改变,而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中耳腔内结构,如听骨链、鼓岬、圆窗、卵圆窗等,或划伤鼓膜,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并发症.


鼓膜穿刺过程中除了掌握丰富的穿刺经验及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外,为了避免左右手交换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临床鼓膜穿刺的诸多尝试,最终将5号加长鼓膜穿刺针尾端直接连接中心(或电动)吸引管玻璃连接头上.在未进针前先关闭中心吸引(或电动吸引)开关,待进针固定后由助手打开中心吸引(或电动)开关,并依据病情调整吸引压力.在此过程中操作者手不离开穿刺针并有效的监视到穿刺针的方向、深度,避免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

因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中耳腔积液多为无菌性(非细菌感染所致渗出),故临床穿刺后多不需行积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因此穿刺后多不需留取标本,在特殊情况下需留取中耳腔分泌物时,当玻璃接头内有积液时可适当调低吸引压力,将分泌物留在玻璃接头内,在结束治疗后留取玻璃接头即可.

经改良后,在本科,尤其对初学者,大大减少了操作过程中失误所致的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患者对该操作的恐惧,增加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并能有效的配合再次治疗,从而增加了治疗的成功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