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还在等待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805 浏览:127708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毕业后没有正式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他们或是因为一时的无奈而选择暂时蛰伏,但是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彻底地投降,而是一种更高的期待.毕业半年后,新的一年到来时,他们继续向目标前进着.2013年,他们还在期待.

陈萱:勇敢,淡定

6年前陈萱也许不曾想到,她会用“被坑了”去形容那个过五关斩六将才争取到的机会. 2006年,80万河南考生参加高考,100个文科生里只有一个能上重点大学.高考前最后几个月,陈萱赶上提前保送的末班车,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专业录取.

刚上大一,陈萱就发现自己的专业出路较窄,外交部、国有媒体等少量的名额还不够班里22个学生平分.大三在保加利亚交换的一年,让她决定彻底放弃专业,另寻蹊径.苏联解体后,保加利亚的经济变得萧条,首都随处可见烂尾楼.陈萱将未来寄托于英语翻译:怕打扰室友,她躲在厕所里背英语;用不算熟练的保语找到老师,要求旁听英语系的课程.

没有相似经历的人恐怕难以想象,陈萱用了多少努力,才打动纽卡斯尔大学(高级翻译世界排名前三)的教授们.英国的两年研究生学习,她不停地追:追赶那些本科基础就很扎实的英语专业同学,补回那些在国内没能掌握的论文基本写作规范.她追了1万公里,终于拿到薄薄一张“优秀毕业生”证书时,发现已经迂回着坚持走了这么远,理想似乎也更接近了.

回国后,信心满满的陈萱将26公斤的行李直接托运到北京而不是家乡,开始“北漂”生活.十天内,她像游击战一样辗转了四个地方,最后在一位好友的帮助下安顿好住处.大部分留学归国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季与招聘季错开的尴尬,陈萱刚回国的乐观也渐渐消退——等待教育部留学资格认证的时间里,她与一些不错的机会失之交臂.

陈萱前后递出200多份简历,有回应的并不多.她在联合国的同传实习与欧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笔译实习似乎都和招聘单位要求的“相关工作经历”有一定差异.小公司的平台与保障很难让人满意,大企业又嫌她不够“正”,看到本科的保加利亚语专业就将她拒之门外.接到第一份私活,客户竟想赖账,国内翻译市场的混乱让她也只好“摊手望天”.

北京暂时没有适合的职位,她便回到家里.可在家时间越长,陈萱就越感觉闲得发慌.两年50万的留学开销数目不小,父母虽不提,她却苦恼没办法马上帮家里赚回投资.昔日的中学同窗不少已经成家生子,亲戚善意的劝说也增加了她的压力.9月底,陈萱急着尝试申请去香港继续攻读博士,却再次遭到教授认为她背景不够“正”的质疑,也拿不出公开发表的学术作品.

为了完成专业的转换,陈萱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与勇气,而现在她更需要的或许是一份从容.在陈萱的网络相册里,有一张照片是胡同的小门上贴着“淡定”二字的贴纸,大概回国近半年的时间里她也无数次这样在心里默念,才在看见这一景的瞬间按下了快门.

陈萱马上要去上海寻找新的机会,而她那一箱沉重的行李还静静地躺在北京.

张薇:要努力,要坚持梦想

张薇无聊时会上网看一看热门日志或新的美剧,但大部分情况下她提醒自己要克制,有效利用本科毕业后的半年看书、准备材料,申请英国的研究生.对很多考研失利的人而言,不够出彩的本科背景对留学是很大的限制,张薇却只将目标锁定在最顶级的几所英国大学.她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并说:“只要是自己愿意,什么苦都是小儿科.”

大二那年,学校的德语培训让她发现自己不但喜欢语言,而且简直像“上辈子就认识语言”.半年后,老师已经可以坐在台下休息,放心让张薇讲课.凭着优秀的德语,张薇获得了一个德国公益组织的邀请,去那里学习生活.本以为能在德国转学,她喜欢的专业却突然缩紧政策,只面向欧洲招生.大三带着几分失望回国后,张薇去了许多地方旅游.她知道在有些老师那里得不到她需要的启发,便一早和母亲坦白,逃掉部分能自学的课程.“书在哪里看都一样,只要回去考试,注意安全,妈妈都放心让我自己安排.”张薇说,只有大一那年是在学校里完整度过的.

“我的一位外教告诉我,他一直很向往中国,为了来中国,打过各种各样的工,可他总是充满希望乐此不疲.”张薇觉得,这样的老师才是能给她带来灵光一闪的指引者.她崇拜那些百科全书一样丰富多元的人,也为自己开下一份选题广泛,包括翻译理论、历史和经济等的书单.


张薇与朋友不时在网上就一些话题互相讨论,关 键 词 常有“积极”“心态要平和”之类,但可以料想到,她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得不轻松.因为一些个人原因,张薇难以安心准备出国,错过了大四的申请.她喜欢用文字和相片分享自己走过的路,但网络上那些记录她心路历程的日志都被锁了起来.她坦言:“也不舍得删掉,偶尔会翻出来看看,自己有没有成长.”

剑走偏锋的张薇在同学眼里却很随和,朋友们有心事都喜欢与她倾吐.她曾在给朋友的留言中说,她相信所有的神,正如她相信自己一样.她把这份相信传递给朋友时——她自己称为“布道”——则表现为每次察觉朋友话中有放弃的味道,她马上会强调要努力坚持梦想.

张薇曾用文字这样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没什么遗憾.感谢上帝赐予我与众不同的路径.甜或苦,重要么.”也许对她来说,这就是她的生命.走一条曲折的弯路不是为了获得自由,它就是自由本身.

她把自己的秀选为男性,而她本来也是一头短发.秀里的男生歪着脑袋,斜戴着一顶鸭舌帽,背景是天空和飞机.

施忆亭:享受每一天

2012年11月30日,距离考研还有一个多月.凌晨一点多,施忆亭发了一条微博,抱怨正在追的美剧还没更新.这是她第二次考研.

“大家一起准备考研的时候,她经常睡到中午才来上自习.”当年的“战友”回忆说.大学前三年几乎都是浑浑噩噩地过了,大四的时候,施忆亭糊里糊涂地在室友的带动下加入了考研大军.成绩下来后,她的专业课非常优秀,但政治和法语没有及格,最终差10分未能考上复旦大学.她自己的观点是:“考研真的没什么捷径,我看书的时候效率还是挺高的,只不过作息规律和大家不太一样.”

“我不是那种‘学霸’模式的,”施忆亭说,“虽然这半年成熟了不少,其实只是比自己过去要努力.”5年前,这个当时学习不算刻苦的上海女孩去了湖南一个二线城市上大学.比起那些在家乡念书的中学同学,她对许多就业信息都不了解.走在上海高楼林立的CBD,施忆亭难掩心中的向往.

首次考研失利后,她在上海的实习经历增强了她“二战”的愿望——身边不少外地同事都有海外留学或名校研究生的背景.“考回去,没什么不敢想的.就算最后没有实现目标,努力一下会发现,起码不是遥不可及的.”施忆亭的家人也很支持她的选择.

“提高效率,劳逸结合”一直是她的信条.第二次备考,父母多少会不时敦促施忆亭,不过对她的作息习惯——睡到12点再开始看书,深夜躲在房间里玩手机——父母倒是没多大意见.每个周末父母休息,施忆亭也没耽误和朋友们约会.

“第二次考研,压力肯定会比较大.第一次已经知道了弱项,再复习的时候重心就容易倾斜.”

施忆亭说自己性格比较“直”.她提起大学的一位朋友,专业知识复习得比谁都熟练,而且竟然连哪个学校招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是第二次考等消息也非常灵通.施忆亭觉得,这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会扰乱心态,专注复习已经足够.后来这位朋友在面试阶段遗憾落榜了.第一次考研刚结束,被问及感觉如何,她很坦诚地说“大概要再来一次了吧”.

“Live life one day at a time(享受每一天)”,这是施忆亭正在追的美剧《福尔摩斯》里的台词.投简历,找实习,准备过年.考研结束后,她很快抛之脑后,有了新目标.

她们或许不像已经工作或是继续读书深造的毕业族,或许暂时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稳定”的去向.但是她们心中有两个字: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模糊还是清晰,无论这种带有性质的努力最终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她们都在努力为之.人生很长,但青春很短.她们或许比其他人慢一拍,但她们有着自己更大的期待.2013年,祝福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