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工程哲学》课程的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13 浏览:47106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懂得造物的技术,还应该具有人文素养,这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实施《工程哲学》教育为例,探讨了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以期为同类院校开设本门课程提供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哲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44 — 02

工程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是为未来的工程师培养哲学思维、树立正确的工程观的新兴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社会工程和自然工程领域的工程师,能够走到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者,培养一种工程哲学思维尤为重要.目前,全国高校中只有很少一些院校开设了《工程哲学》这门课程.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实施《工程哲学》课程的实践为例,阐述了此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目的在于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实施《工程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工程塑造了现代文明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工程师的“造物”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应该关注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和谐,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对工程师的培养,首先要从哲学思维的培养入手,使工程师具有系统的工程思维方法和哲学的思辨能力,树立全面的工程观,并用哲学思维更好地解决工程难题.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就提出“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一门《工程哲学》是非常必要的.

《工程哲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哲学思维为目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用哲学指导实践、用实践案例来丰富学生的哲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哲学观的大视野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从而用一种哲学的观点去看待工程实践.从1991年建校开始,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就以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为目标,经历了二十年的职业教育的艰难发展,走过了十年的升本历程,于2011年4月顺利进入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列.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难”与“用工荒”两种现象,学院提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与企业的有效对接,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办学之路,这无疑是“就业难”与“用工难”两对矛盾的关键.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师.


二、《工程哲学》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离不开教材的选择,但是,《工程哲学》作为国内刚刚兴起的一个新的学科,目前还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布希阿勒里教授在欧洲出版了《工程哲学》一书,引起了广泛关注.2002年,李伯聪教授将自己的工程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性专著《工程哲学引论》.2007年由段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编著的《工程哲学》一书,填补了我国工程哲学研究历史上的空白,从体例上说适合作为教材,但是,从应用性本科生的层次上来看,这样的教材又不适合.在这种情况下,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马列教研部的教师从2011年3月份开始着手编写了一本适合应用性本科层次的哲学教材《工程哲学》,以各个专业工程案例为线索,用哲学的视角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为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打下哲学基础.这本教材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在学院的大一本科生中开始以校本教材的方式开始试用,并进行修改,得到了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并将在2012年年末正式出版.

针对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编著的《工程哲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使学生在工程系统观、工程价值观、工程经济观、工程安全观、工程生态观、工程社会观、工程文化观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总体把握.针对自然工程与社会工程两类工程领域出现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与提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启发学生的工程哲学意识,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应该具有的哲学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发展简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用具体的工程案例说明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图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工程哲学》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在原有常规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工程哲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真实的工程案例的选取和课堂的讨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的手段.另外,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使得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正常的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可以搜集古今中外有意义的工程案例以视频短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另外,在课堂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多提问、多与学生对话、进行讨论、辩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适时进行归纳和提升,灌输哲学观点,提供哲学视角,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既给予学生思维活动的导向,又使学生思维聚焦于探究过程和思维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巧妙地做好“设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在设疑的时候,既要注重整体性,又要强调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应怎么写作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围绕中心问题,不能太散;量要适度,不宜太多.既要注重难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索然寡味,过于深奥的问题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都不利于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因此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深奥.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增强启迪性. (三)考核制度的制定

为了保证《工程哲学》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用考核来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考核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和对教师的考核.其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各占50%的份额.过程考核细化为出勤、课堂笔记、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四项,前三项各占20%,最后一项体现了我校的特色“做中学”,占40%.实践参与是指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到具体的专业实习中找到案例,用工程哲学原理分析案例,形成报告等书面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拿到课堂与大家进行案例分享.这项考核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教师的考核分为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和部门评价三个方面,每个学期都会要求学生到我院的教务系统中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价打分,每位教师最后的成绩由这三个部分总和决定,评价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整改,或者暂时不上课.

三、《工程哲学》课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一)工程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

工科院校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其实质上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学生首先应当掌握坚实的科学和工程学基本原理、对工程系统的诊断能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应对技术、社会、经济等发展变化和现实需求;其次,学生应当承认并深入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应当培养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程行业的创造性,以及认识到自身工作可能对人类社会的福祉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再次,学生应当是“积极有效的沟通者”,培养在职业范围内外准确地判断能力,还应当对自身职业责任有清楚的认识,清楚了解工程工作的社会、经济和道德后果,并采取主动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学生还要能深入了解未来工作将依赖的社会、人类环境,以及他们将面临的专业问题和人文问题.因为任何工程都离不开一定商业、政治、文化和美学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工程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现代的工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工程教育的问题和行动意识,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在真实的工程案例的选取上下功夫,结合具体的专业选择不同的工程案例,既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的个性,又体现了课程的哲学分析的共性要求.每一项工程都充满了辩证法思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思考和挖掘,工科院校学生具有工程思维,但是缺乏哲学意识和哲学思考,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水平.

(二)工程哲学思想与工程师素质提高相结合

工程哲学是工程实践的主体工程师所必备的工程素养与哲学智慧,对于指导工程实践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建设主导的时代大背景下,各种知识不断走向融合,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观,在科学的工程观引领下,我们关注的是工程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工程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工程与社会的思想问题,我们培养的未来工程师,应该具有包括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意识,社会、体制意识和人文、意识等多方面的工程意识,应该是建立科学的工程观,工程师素质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现代工程知识在不断走向交叉和融合,任何一项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解决也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工程师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结构,跨专业的知识学习,打开知识的壁垒,把学生培养为不在是被知识割裂开的专才,而是多面手的通才.在实施《工程哲学》课程过程中,要给同学传递这种信息,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打开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宗教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工程哲学》课程中,不断加大人文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空间,对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至关重要.

四、结论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工程哲学》课程,用哲学思想引导学生的工程思维,目的是使学生在以后工程实践中,树立工程意识和工程思想,建立正确的工程观.未来的工程活动不仅包括技术要素、科学要素,还包括自然要素、环境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人文要素、要素和社会要素.因此强调树立工程意识比树立科学意识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工程思维作为贯穿于工程全过程的最主要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本身的效率、效益与成败.通过《工程哲学》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哲学思维,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参 考 文 献〕

〔1〕王章豹,石芳娟.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7).

〔2〕许修杰.关于我院《工程哲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12).

〔3〕段新明.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1).

〔4〕林琨智.工程哲学与工程哲学教学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12).

〔5〕黄正荣.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科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0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