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标准新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720 浏览:127701

摘 要:从古至今较著名的中国传统十大翻译,成为文本翻译的指航灯.口译作为翻译的基本形式,有着与文本翻译不同的工作要求,必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目前较为著名的口译标准,多是自我的经验总结.梳理了著名的翻译标准,文笔翻译与口译活动的不同,以及著名的口译标准,在口译研究跨学科的发展形势下,新的口译标准的诞生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翻译;口译;交际;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51-02

一、口译的定义

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活动,其定义亦是百家争鸣,众多著名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说法:Gile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口译的标准是由口译活动的参与者来共同评价的,其参与者包括讲话者,听话者和雇佣者;Wadensjo把口译看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而口译员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在语言,社会,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交流障碍;根据梅德明的观点,口译是一种口头交流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们可以迅速准确地在语言之间传递他们理解的内容,从而达到准确全面交流信息的目的!虽然不同的专家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但是他们都把口译看做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行为!


二、口译研究的跨学科性

在西方国家,口译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包括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初级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实验心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从业人员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蓬勃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重在研究译员的经验和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更加注重研究口译的认知问题,第三阶段多是口译从业人员的理论或者教学研究,而第四个阶段使得口译的研究走向跨学科的角度.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口译研究时间较短,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1996年之前的一些不规则研究,内容涉及口译员的个人经验,口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口译教学;第二阶段是从1996-2002年,此阶段主要涉及口译过程的动态研究;第三阶段延续到现在主要是口译的跨学科研究.蔡小红在口译研究上认为,口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从国内与国外的研究来看,目前口译的跨学科研究是口译研究的形式所向!

三、翻译标准

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主要是根据文本翻译提出的.在古代,佛经翻译提出了“文质”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为支谦,鸠摩罗什和玄奘.在现代,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学说.“信”是指传递原文的真实信息;“达”则指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原文的信息;“雅”是指追求译文的文学优美性.严复的翻译学说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三个标准从内容,语言和风格三个方面阐述了翻译的整体要求;鲁迅提出了“宁信则不顺”的原则,而此“信”实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郭沫若提出了“翻译创作论”,他认为译员必须将他的创作精神应用于翻译活动,最优秀的翻译文本就是一件艺术品,这个观点与严复的“雅”相一致;林语堂提出了“翻译美学”的观点,他认为翻译的核心是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传递原文的神韵,他把美分为五种,包括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和形美;朱光潜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的翻译学说;矛盾的“意境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焦菊隐的“整体论”认为译文是一个整体,译员不能只从句子本身,要从文章全局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和原文在各个方面获得一致.

四、文本翻译与口译的差异

口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特殊交流形式.首先,口译发生在瞬时条件下,译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打磨译文,而笔译员却有足够的时间加工语言.而且口译活动所涉及的是口头语言,因此不能简单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口译活动.

其次,口译活动是在真实交流环境中的独立工作.在这种独立工作中,口译所涉及的主题多种多样且无法预测,译员无法查词典,翻阅资料,向其他译员寻求帮助或者经常要求发言人重复,所以,口译员必须在口译活动前具备跨语言跨文化的百科知识,而文笔翻译可以在翻译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在这种即时的翻译活动中,如果想达到交流的成功,译员需要立即作出反应,否则交流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失败,这一点与文笔翻译亦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刚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文笔翻译的标准应用于口译活动中,而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例如,口译员很可能会感觉疲劳,伴随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听觉能力的下降;口译员会丢失大量的信息;口译员甚至会有理解上的困难,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信息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口译员会频频出现口误甚至沉默.鉴于以上口译与笔译的差异以及会出现的严重后果,依据口译的特点寻找口译的标准是合情合理的.

五、口译标准

虽然口译活动享有较长久的历史,但是口译研究却远远落后于翻译研究,尤其是在翻译标准方面.蔡小红指出,口译标准研究在西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而在中国,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在翻译标准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大多数口译标准都源于此,基于口译活动的时间局限性,很多口译标准由此产生.李越然提出了“准,顺,快”;梅德明的“准确,通顺”,王学文的“忠实,达意,迅速”;李芳琴的“信,达,切”;钱伟提出的“口译翻译灵活度”旨在说明口译员应将原语言的意图,交际的环境,交际的效果考虑在内,来控制口译的灵活度;刨刚提出了“全面,准确,通顺”;仲伟合总结出了“多重翻译标准”,而在多重翻译标准中,最主要的是忠实和迅速;目前,口译的标准研究由一般原则的比较概括的经验总结转向为直观量化研究.而在1980年,Buhler提出了居于首位的九大参数来评价口译质量,即原有信息的准确性;原语言和目的语的一致性;翻译的完整性;翻译文本语法的正确性;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的一致性;正确的发音与声调;流利性;译员声音悦耳.厦门大学也建立了不同的参数来评价学生的口译质量,即信息完整占30%;信息准确占30%;语言表达占10%;语言通顺占10%;语言清晰占10%;控制能力占10%;而对外经贸大学规定的标准包括:准确60%、通顺30%、总体印象10%(发音,音调,音量,仪表).

六、总结

首先,翻译标准在文本的基础上发展比较完备,但由于口译与笔译的差异,根据口译本身的特点来寻找口译标准很合理;其次,口译标准大多是口译员的自我总结,从宏观方面能够很好地指导口译,但同时,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从该方面入手寻找更加全面的评价标准;第三,运用参数和比例来评价口译质量是一种静态评价,可以运用到译员培训和测试,但在真正的动态口译交际活动中,会出现一些场景,即使每个参数都符合,也无法达成交际的成功,所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动态和静态的口译是大势所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