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准不成方圆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59 浏览:8747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过程,标准化工作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标准的制定急需更加规范、更加全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为此做出努力.

“标准工作正式写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纲要还是第一次,足见标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标准处副处长孙锡敏介绍说.标准是怎么写作产业的,因此,“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标准工作主要围绕新材料、健康环保以及节能减排开展,而涉及到具体标准建设又可以分为制定新标准、修订现有标准以及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三个方面的工作.

随着标准数量的增加,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如何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构建纺织标准体系,解决目前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正是今后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孙锡敏举例说,按照面料的标准要求,色牢度应该达到3级,而服装则要求色牢度为3-4级,这样一来合格的面料做成服装之后就可能不合格.因此,标准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标准的协调,理顺众多标准之间的关系.

家纺:从缺失到重视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主任李金宝认为,中国家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的保驾护航.过去由于家纺行业相对弱小,标准化工作显得相对落后,制定的标准数量少,整体水平也不高.近年来,家纺行业加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目前,已制定了12项急需的家用纺织品标准,基本解决了家纺行业大类产品的标准缺失等问题,达到了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的目的,发挥了标准化工作对家纺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这样,对于消费者担心的劣质家纺产品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市场上家纺产品品牌鱼龙混杂、品质差距较大等问题就有了规则保证.

据悉,近期由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研究起草了《家用纺织品经编间隔床垫》、《工艺绗缝被》、《静电植绒织物》、《被、被套规格》四项行业标准.其中《被、被套规格》标准将解决市场各品牌间的被芯、被套规格互换的问题,以方便消费者选购.这四项行业标准讨论通过后,将上报国家标准委员会审核,预计今年内可颁布实施.

纺机:标准工作推动行业创新

第三届纺机标委会秘书黄鸿康表示,五年来,在全体标委会委员和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纺织机械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动了行业的技术创新.五年来,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部署的各项任务,第三届标委会共完成43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制定39项、修订4项;完成行业标准的制修订88项,其中制定25项,修订56项.此外,还于2007年始,承担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从2006起,至2009年底,对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持续复审,共复审国家标准67项,行业标准436项.经过复审,国标项目得到确认的16项,需修订的15项.行标项目得到确认的309项,需修订的103项,废止的24项;于2009年完成了纺织机械行业第一个数字信息标准――“纺纱设备网络管理信息接口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将有效带动纺纱设备的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与产品升级换代,并将引领整个纺织机械行业进入数字化时代.

在截止到2009年底的4年中,标委会秘书处共从ISO网站下载文件282个,其中正式国际标准(IS)58个,对222个国际标准文件.其中,阶段复审100个,FDIS20个,DIS39个,CD16个,NWIP32个,其它15个.率始终保持在100%,得到国家标准委的好评.至2010年,纺织机械行业共制定国家标准58项、修订标准1项;制定行业标准92项,修订58项.2011年,还将对标龄5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复审.

纺机标委会委员、教授级高工孙凉远表示,我国参与ISO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担任过ISO、IEC高层职务仅1人,仅1%;成为ISO的P(参加成员)和0(观察成员)成员占总数的96.55%;承担ISO/SC或SC秘书处40个,占5.5%:担任主席或副主席22人;发布103项ISO或IEC标准,占总数的0.4%;担任WG召集人不到30个,不到1%;参加国际标准会议数量仅5%;中提出意见的不到10%;转化率65%;在ISO贡献率排前6名.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纺机标委会委员、恒天重工(原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标准化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亓国红根据自身工作中的经验,指出编定产品标准须遵循的几大原则,一是政策性原则,如涉及到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等强制性规定必须遵守;二是先进性原则,标准编写的水平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水平过低而丧失了标准的作用;三是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衡量产品标准可执行性的重要标志和依据之一,产品标准的制定应力争使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四是适用性原则,要综合考虑生产者和用户的利益:五是协调统一性原则,这也是标准制定者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标准制定者一定要注意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标准内部的协调,以及内容与检测方法之间的协调等.


企业:标准化给力管理提升

据北京中丽制机化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标准化室主任张露企业介绍,北京中丽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化纤机械制造基地之一,拥有涤、丙、锦纶民用丝、工业用丝差别化等产品的熔体直接纺、切片纺、非织造布的纺丝工艺设备的制造技术和工程承包能力,产品有大型成套装置和各种规格的高速卷绕头.化纤设备的最大特点是,用户根据市场情况对成品丝的要求灵活多变.产品属多品种,小批量,要想真正实现产品标准化、模块化比较难,需要做很多改进工作.公司的主要经验就是,潜心研究产品,了解生产需求,企业标准与市场紧密相连;把标准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又促进了标准化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产品数据管理标准化、审核信息编码和积极进行新标准宣贯工作、精心调研,对设计选用原材料进行整合,降低采购成本、利用企业局域网实时提供标准查询怎么写作,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他们的体会是标准化工作者要开拓思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标准化工作才可能与企业共同发展.标准化工作者要主动了解产品,了解企业需求.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企业信息化对传统标准化工作模式也起到了提升、发展、甚至转变的作用,并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常熟金龙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志佳说,“公司通过潜心研究新产品,将标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依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减少消耗,通过标准的制定为企业减少品种,增加效益.”据梁志佳介绍,公司建厂之初以生产手套机和传统手动横机为主,后来生产电脑针织横机产品,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企业建立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科学管理体系的工作被提上日程,随着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逐步深入,工作内容也由单一的产品图纸标准审核向技术管理及参与行业标准制订等各阶段不断深入.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企业实现科学和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每个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来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减少消耗,创造财富,增加积累,任何环节上的失调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任务和作业质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都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日益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差距:全球性战略有待加强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制定虽然已经取得了~定了成果,但仍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标准管理和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采用全球化的视角,使我国标准化工作更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美国标准,尤其是工业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美国标准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很多美国标准成为制定国际标准的基础,很多美国的行业标准都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不仅如此,美国的检测和认证体系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模仿.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了解美国市场的标准体系和美国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产品制造基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大量产品要按照国外标准进行检测,必然要求我们检测机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提供检测怎么写作.因此,对于我国各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来说,了解美国标准化运行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在标准制定中倡导“市场驱动、民间主导”的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标准化活动必须是由市场掌握主动权,遵循自愿性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民间机构主导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参与,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标准制定机制.以ASTM为例,该组织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标准制定机构之一,组建于1898年.在其成立之初,其标准活动就面向全球,ASTM的会员制度是全球性的,参与ASTM标准制定活动的会员是来自众多国家的技术专家,他们虽然不是代表各自的国家,而是代表他们个人或其怎么写作的企业和机构,但却带着各自国家和市场的技术思想和技术资源参与ASTM的标准制定活动,他们制定的标准成果怎么写作于全球市场.

在中国,标准化活动历史上一直是一种政府行为,标准化活动处于“行政驱动、政府主导”的局面,有时具有指令性性质,专家商定和行政宣贯成为主要手段,虽然民间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标准制定活动,但绝大部分是受邀请参与,要想成为技术委员会成员需要批准,不能自由、公开地参与.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标准制定理念,在行政驱动的基础上鼓励扩大企业的参与,但是从整体来说,表现出来的特点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标准制定机制.中国的标准化活动,无论是国家标准的制定还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大多着眼于中国国内市场,标准活动的指导思想局限于解决国内市场问题,怎么写作于国内市场需求,参与标准制定活动的专家长期以来也局限于中国公民和组织.由此可见,中国的标准化活动,无论在技术来源上还是制定者身份上,长期以来都仅面向国内市场,全球性战略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