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49 浏览:132265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与有效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而且在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中,理论研究的文章远远大于实证研究的文章.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应该注重现实性,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研究的价值.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趋于淡化评比与选拔作用,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改变过去老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会更加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评价标准与要求更加多元化,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实施课堂教学.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在原有的评价标准上继续完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又要注重哪些环节,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堂课的优缺点.我认为完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应主要基于下列五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有效和学生个体参与程度高

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学生参与程度如何是一堂课最直观的表现: 1、从教学内容角度的分析――教学的知识有效性即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分析――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参与程度高,实用时间多.

只有赋予孩子更多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才有可能培育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相统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与学的是统一的,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能及时反馈,反馈后要有矫正,反馈矫正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矫正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结构既要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内容、巩固新知等课的纵向程序环节,又要有全班集体性教学、全班小组合作学习、成对学习和集体性个体学习等形式.这样才能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掌握好教学梯度,才能在这些不同的学习形式下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许多理科教师常常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这种“定理―公式―例题―习题”演绎式的教学在中小学是司空见惯的.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继承性的知识学习.而归纳式教学则刚好相反,它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思维展开模式.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创新性的知识学习.这种思维训练是现行教学中所缺失的.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是我国学生创造性匮乏的重要原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单一片面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探究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教学相互平衡

教学目标与课程要求目标一致,课程资源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教学的平衡也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传统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的平衡,教学思维的平衡,教学方式的平衡,教学密度的平衡,教学环境的平衡,问题的结构性、连续性与变式性是否合理等等.

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体现在教学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逻辑归纳.如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常常是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思想,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没有达到平衡的要求.

五、教学重视课堂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在所难免的.而有些学生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会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种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也称习得性无能.

学习困难学生很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很多研究证明人只有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挫折感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对初中生学习困难与学习优良的习得性无助倾向的比较研究发现,学习的成败对学生的习得性倾向有显著的影响.长期的学习失败经验导致不良情绪,并严重损害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影响个人的归因模式,当把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时就会产生将来结果不可控的期望,出现动机水平降低、认知和情绪损害的无能感的症状.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比知识更重要.

新课标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提升,过程与方法的形成,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还停留在过去只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的评价标准,而应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好上述的理论依据,或许我们能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评价标准,从而把新课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