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68 浏览:71019

摘 要 :从2013年年末的统计数据可知,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的态势,这一态势与会计成本控制绩效不高相关联.在提升国企盈利能力的目标导向下,借助财务管理手段来提升成本控制绩效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契合机制表现在,成本控制构成了财务管理的目的、财务管理构成了成本控制的手段、二者的契合满足了多元目标函数等三个方面.为此,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也应围绕着:深化对二者契合机制的认识、完善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机制、健全财务管理手段应用机制、综合全面评价财务管理绩效等环节来展开.

关 键 词 :国有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模式

本文以生产性企业作为考察载体,并聚焦于国有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为考察对象.从2013年年末的统计数据可知,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的态势,这一态势不仅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环境有关,也与会计成本控制绩效不高相关联.前者主要涉及宏观经济层面,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来克服;而后者则主要涉及企业的微观操作层面,进而能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给予应对.正因如此,在提升国企盈利能力的目标导向下,借助财务管理手段来提升成本控制绩效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文献可知,许多作者在建立会计成本控制手段时都习惯于从强化会计核算入手,似乎认为这就可以提高成本的控制绩效.实则不然,会计核算是针对已经发生经济事件的一种事后行为,这一行为或许能为下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方向,但对正在进行中的费用发生活动并没有实质的约束力.这就意味着,会计核算这种事后行为无法从费用发生的过程中建立起成本控制活动,因此借助财务管理模式也就成为了应有之义.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内容的解析

需要指出,国企因特有的经济职能和组织架构,在成本控制中应建立起植根性的方法和手段.在这一逻辑下,对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内容的解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经济效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控制

从“利润等于收益-成本”的公式中可以知晓,因经济效益突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在收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追求成本最小化.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又因收益水平处于下降态势,进而就对压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国企当前需要直面的问题.

国企在体制机制转变过程中,以股份制产权形态建构起了庞大的组织架构.在这一架构形式下,必然存在着莱宾斯坦所提出的“X―非效率”.具体来说,这种非效率的产生不仅来源于多层级和宽幅度下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直接根源于国企特有的组织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在经济效益目标导向下需要双管齐下的来完成成本控制任务:第一,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成本控制所带来的缺位问题;第二,需要解决组织生态中缺乏竞争元素而出现的单位工效不高的问题.

(二)社会效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控制

社会效益目标不但可以从国企的社会性身份来解构,也可以从国企内在的所有权形式来认识.为了更好切入主题,笔者打算着重讨论后者.国企的产权形式尽管转换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但这只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而已,而在本质上它仍然属于公有制企业类型.但在实践创新的方面却未能很好的解决“委托写作技巧关系”下的激励问题,或者说对于管理层的激励力度已达到了广大职工很难容忍的地步,进而出现了国企内部事实上的不公现象.

似乎这与会计成本控制问题无关,实则不然,缺乏约束的激励不仅将抬高企业的经营成本,还将因不公的氛围影响到职工的工作绩效.事实证明,后者已成为国企盈利能力削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生态效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控制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这对于国企的生产经营起到了价值引导作用.特别对于许多资源型国企来说,在垄断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的同时,却时常造成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因采煤而出现的地面塌陷现象;有如资源型企业所在地出现的雾霾现象等,这些都不断的侵蚀着当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生态效益目标导向的成本控制,便要求国企不断释放出经济发展中的正外部性.

以上三个方面的成本控制内容表明,传统单向度的成本控制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同时也告诉我们,借助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活动也需要在以上三种目标下来进行.

二、解析基础上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契合机制设计

那么如何来解读财务管理在提升会计成本控制绩效上的所用呢.对此,需要从建立二者的契合机制上来给予考察.不难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而资金是价值层面的企业资本;会计成本控制的对象是“生产资料”,而这又是实物层面的企业资本.这就说明,借助“资本”这一相似度检测便能使二者形成契合态势.

具体而言,二者间的契合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成本控制构成了财务管理的目的

根据国企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资金在时间维度的流通和空间维度的分布状况.或许认为,管控这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似乎构成了财务管理的目的,实则不然,在目标管理原则下财务部门的目标仍隶属于企业的总目标,而当前国企的总目标则主要在于提升盈利能力方面,这也是对国企未来发展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通过“总目标――提升盈利能力的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的分解路径,明确了当下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向.又如上文所述,成本控制构成了实现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而财务管理的目的也就需要配合成本控制而开展了.

(二)财务管理构成了成本控制的手段

无论是通过会计核算的方法,还是通过强化职工成本控制意识的方式,都无法全面解决成本控制绩效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便在于,前者以事后反馈为手段必然无法建立起过程控制职能;后者则强调职工的岗位意识,却时常面临监管缺位的尴尬.这里还须指出,国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组织生态,主要表现在非正式组织众多,以及非正式制度经常干扰正式制度的执行.这就意味着,在针对职工成本控制行为的监管中还因存在着“关系型影响力”,使其监管绩效大打折扣.为此,财务管理便在自身职能上能够起到弥补作用. 建立在资本循环逻辑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则抽象掉了成本控制中因人的存在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元素,进而也就较好的规避了生产关系中诸多不适应于当前生产的因素.其通过强化预算管理、资金监管与个人利益相融合,以及绩效考核等方法从外部和内部建构起国企成本控制的有效形态.

(三)二者的契合满足了多元目标函数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阐述,成本控制成为了当前国企深化产能调整的重心,而财务管理不仅围绕着成本控制目标而展开工作,也以提升成本控制绩效作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因此,二者的契合能够满足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那么对于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而言又会怎样呢.笔者认为,在现有的国企经营模式下一把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发展形态上深刻印有一把手的痕迹.这就要求,需要建立起“管理层――财务管理部门――多元目标”的逻辑路径,来达成另外两项目标.在政策导向和国企新时期发展要求这两个方面来看,这一路径模式是行得通的.

三、契合机制引导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定位

在上述契合机制引导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定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关于财务管理目的的定位

在上述部分已经就财务管理的目的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应促进成本控制为目的导向.但此时又存在着多元目标函数,所以在二者契合下的多元目标函数下又提到,企业管理层应兼顾其它两类目标.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的目的所内在的价值取向,也应涵盖这三类目标.

1.针对经济效益目标的定位.对此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里主要强调它在解决成本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作用.

2.针对社会效益目标的定位.在工资预算方面,管理层应本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缩小内部收入差距.从这一点来看,其通过集约化资金的使用而实现了成本控制.

3.针对生态效益目标的定位.实现生态效益目标需要国企增强生产经营的正外部性,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废物处理等方式来实现.因此,此时财务管理在资金预算上应从实际出发来展开,但仍需要遵循会计成本的控制目标.

(二)关于财务管理手段的定位

在资本循环公式:G-W-G`的逻辑路径上,财务管理在提升成本控制绩效上应分别从物资采购、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环节上来建构手段.具体如下:

1.物资采购方面.国企往往采取的是订制化生产模式,从而其物资采购活动也围绕着生产任务来进行.但存在着专业技术限制等因素,采购预算一般会由生产部门做出,并交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审批.为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克服这里的信息不对称情形.

2.产品生产方面.生产环节是国企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在生产资料有效利用上已经做得不错,但在项目制条件下的成本整体控制绩效仍有待提高.随着技术创新活动成为国企的重点,期间的成本控制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3.产品销售方面.在订制化生产模式下的产品销售,所面对的难题是存在着资金回笼风险.资金作为企业的稀缺资源和它本身的多用途性,使得资金延迟回笼的机会成本很高,这实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企业的会计成本(融资成本).因此,财务管理需要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三)关于财务管理结果的定位

财务管理结果指在评价上述手段与目的的吻合度,因此需要从多元目标函数下来考察财务管理的最终绩效.尽管在手段方面没有将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明确提出来,但其内含有绩效奖金的发放和通过技术创新在减少负的外部性思想.可见,财务管理模式在提升成本控制绩效的过程中,应以经济效益目标为主导,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的达成效果.

四、定位驱动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深化对二者契合机制的认识

从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可知,企业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作为提升成本控制绩效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仍需要借助财务人员的努力方能实现.因此,需要打破当前职能型结构所带来的信息闭塞状况,深化财务人员对二者契合机制的认识.对此需要通过两种主要途径来完成:(1)利用岗位培训来建立起财务人员的大局意识;(2)建立财务人员参与到项目生产中的制度.特别对于后者而言,应采取全程参与的制度来促使财务人员在实践中,获得资金管控对成本控制的意识.

(二)完善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机制

在使财务人员具有大局意识的同时,还应完善财务管理的目标导向.在前面已经指出,国企当前存在着人为干扰财务管理的情况,当然本文不打算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但仍需要指出财务管理活动的路径指向应严格在企业的目标管理之中.目标管理由两部分构成:目标分解、目标协同.因此,完善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机制,就需要使其在国企动态的目标函数下完成自我职能的目标分解,这样才能为计划职能的执行提供方向.可见,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应在大局意识的支撑下,敏锐把握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

(三)健全财务管理手段应用机制

之所以强调“健全”二字在于,传统财务管理主要归属于会计活动范畴,从而只是从技术层面进行资金管理而已.这就意味着,它只是依附于物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上.本文所强调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是能主动完成对采购预算的审核、生产资金的监管,以及提升销售资金的回笼效率工作.那么应用机制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应通过引入专业技术人员来共同审核采购预算;第二,建立项目资金下放制度,并在财务制度规范下实现资金节约与项目成员利益正相关的机制;第三,销售资金的回笼依赖于双方合同的保障,也依赖于客户方的资金状况.因此,应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优化,来激发起企业市场人员的主动意识来增强资金回笼效率.

(四)综合全面评价财务管理绩效

在会计成本控制环节,并不是一味的压低费用支出,而是尽可能的压缩不合理、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因此,在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生态效益目标方面应综合考虑资金结构的划拨.从现有文献中,对于另外两个目标导向下的财务管理评价似乎并没有谈及,这里笔者也只是提出.关于具体的评价指标,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进行构建.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五、实证分析

财政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1~11月,央企累计实现利润15335.2亿元,同比增长11.2%;地方国有企业6148.9亿元,同比增长1.5%.这意味着,地方经历了一年多的利润负增长后,和地方国有企业全年利润最终能获得正增长.数据显示,1~11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19258.1亿元,同比增长1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484.1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的行业为电力行业、电子行业、施工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交通行业等.

但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后,国有企业仍面临较大的成本管控压力.数据显示,1~11月,国有企业累计发生营业总成本404093.7亿元,同比增长11.3%,超过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幅.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2%、6.5%和7.9%.此前,市场曾经希望,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能如以往一样有一波投资政策.但今年以来,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步调,保持温和政策,又紧抓结构调整.虽然企业所希望的政策刺激没有到来,但却保证了经济在结构优化下平稳增长.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院研究员胡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本届政府履职以来的调控理念表明,在内需正渐进复苏的情况下,政府不会为了实现所制定的目标,而盲目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现状是目前的最佳对策.与此同时,调节产能过剩、解决地方债务与化解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应当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这也意味着,企业仍需要在阶段性产能调整的基础上做好明年更大幅度调整产能的准备.如果企业自身不加快调整,大多数行业利润平缓增长的局面不会被改变.

可见,在微观层面国企需要从深化资金管理入手,来提升成本管理绩效.关于多元目标的实现问题,也应与会计成本的控制相联系.

六、总结

本文认为,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契合机制表现在,成本控制构成了财务管理的目的、财务管理构成了成本控制的手段、二者的契合满足了多元目标函数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也应围绕着:深化对二者契合机制的认识、完善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机制、健全财务管理手段应用机制、综合全面评价财务管理绩效等环节来展开.(作者单位:通辽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