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村财务管理演变与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28 浏览:56084

摘 要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财务发展演变为研究主体,分析了不同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以史为鉴,提出了未来农村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农村财务 经济发展 促进 制约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互助组时期 农户私有经济背景下互助组时期,以“评分计工”为核心的工分制雏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同纲领》“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的推动下,实行了土改,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生产积极性高涨而生产力水平低,因此,临时性互助组、长年定型互助组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资源的整体匮乏,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很低:主要核算农户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同时采用“评分计工”方式对互助组内部的劳动力与劳动资料投入进行计量和分配,在推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工分制的雏形,并奠定了按劳、按投入计酬分配的基础.

(二)合作社时期 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背景下初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私有与合作并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评分计工”有所发展,“劳股结合”的分配制度与财务监督制度开始实施,财务规范意识产生.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颁布,决议指出,初级社中,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但由初级社集体共同使用,并折股分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全面展开.农户以土地入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所有权仍归农户,经营权归合作社,产生了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农业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评工计分、统一分配、入股分红.这样的产权与分配制度,使农户折股报酬与劳动报酬都与农户向集体的劳动投入结合起来,对农户的经济行为有一种正的激励效应,进而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作为该阶段的农村财务,既要核算合作社的投入与产出,又要核算农户个人的分配收入,还必须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分配制度,所以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解决评分合理、分配公平的问题.《决议》指出了要逐步建立必要的、简单易行、但又严格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凡社内一切财务开支和对于农业贷款的运用,必须经过讨论决定,其批准权限应按开支数目的大小,分别由社员大会或理事会讨论决定,各种账目必须适当地分别清楚,并要定期公布,以便受到社员的经常监督”.决议的要求反映了当时环境下集体经济的需求,也就是建立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实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经济发展背景下,评分计工的会计计量方式得到发展.在基于私有与部分集体经济所有制并存的生产关系下,分配制度与监督制度开始建立,推动农村财务由过去较为单一的会计核算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三)高级合作社时期 集体所有制经济下的高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单一分配原则得以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扩大,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制度开始建立,财务规范要求提高,财务管理要求与财务人员素质的矛盾开始显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劳动、统一安排生产,按照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统一核算分配,不再支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报酬.农业合作化后,财务工作始终是合作社管理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社员意见最大的地方.不少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不公开.为此,1955年11月,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应该制定年度生产的财务收支计划,并提交社员大会审查批准,再一次强调要建立必要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且明确提出了社员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为了尽早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关于财务方面的规定,并结合整社运动,各地花费了很大精力清理合作社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公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财务状况依然混乱.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力量弱,领导干部又普遍不懂财务,对财务工作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鉴于领导干部财务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后来成立的会计辅导站,对各社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辅导作用.初级社被高级社所取代,生产资料全部集体所有,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分配在高级社全社范围内进行,经营成果在不同生产队收入中被平均化,生产关系的转变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低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束缚.

(四)人民公社时期 公有制经济背景下的人民公社时期,建国以来首个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专门文件颁布,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以及财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核心没有改变,但以“基本核算单位”变革为主线的平均主义体现充分.人民公社是通过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管理组织.1962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人民公社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公社全体社员的生产资料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和管理,社员无权自主调用,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劳动,劳动采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办法,实行工农商学兵于一体、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为适应公社管理体制的需要,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逐步转变为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收益分配.人民公社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分配、交换、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变化.过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收入分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一套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的需要.1960年7月4日及时发布了《关于加强人民公社财务工作的指示》,要求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加强经营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保证公社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充分发展和社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勤俭办社,实行经济核算,健全财务制度(包括财务计划、会计制度、和物资管理等),加强管理.但是由于受大跃进和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使财务制度的执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绝对平均主义盛行,不仅没有使直接生产者――农民享受到共产主义制度所能带来的经济实惠,而且严重侵犯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物质利益,极大地挫伤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基层的矛盾趋于缓和,变革了经济核算单位,但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平均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双层经营,统分结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财务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围绕农村经济改革进行变革,系统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催生了农村财务管理多模式.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和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利益主体,分配制度随之变迁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国家以税的形式参与分配,乡村以费的形式参与分配,分配关系由自上而下调整为自下而上,既有农户分散经营,还有集体经营,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在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产出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率,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计算增加了42.23%,这七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集体经济的核算单位,要建立经济核算制度,搞好经济活动分析,降低生产成本.社队的财务整顿,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分批展开,争取一两年内完成.通过整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监督的制度.要整顿编制,缩减人员补贴,减轻不合理负担.要清产核资,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稳定财会队伍,积极试行会计专业化,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地按照文件的精神,纷纷进行了财务整顿工作.为了改变财务混乱的局面,结合清理整顿,边整边改,逐步引入了审计制度,建立了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百分考核制度.达到了财务管理制度化,审计监督日常化,账单正规化,会计程序规范化,帮助了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财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行为逐渐增多,财务管理的内容日益扩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对不同经济管理的要求,会计委托写作技巧制、财务双代管、农村会计委派制等多种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此阶段中,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财务规范化程度提高.


(二)农村税费改革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如何化解乡村债务成为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形成写方市场,农村分配关系趋向市场化.农产品过剩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难卖和下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积极性受挫.农民收入和负担问题开始成为农村分配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税费改革政策,并直至取消农业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后,由村级直接掌握使用的资金、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农村高额负债难消化的矛盾凸现,农村财务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不认真解决债务,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各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化解乡村债务:一是还债;二是节支还债;三是盘活资产还债;四是通过发展还债;五是建立奖补机制激励化债.但农村债务的最终化解,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组织动员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村财力,逐步解决村级债务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走上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农村财务与工商企业财务并存,二者相互融合,新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工补农、工农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包括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不同运营模式的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中的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解决了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接轨,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与运营、收回与分配等资金管理内容除保留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性要求外,更多的则是与工商企业各种组织形式相一致的管理内容.这样的财务管理机制,规范且科学,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得农民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在合理的利益驱动下形成了一个稳固结合、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新中国农村财务管理演变的启示

(一)怎么写作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 从建国60年来农村财务管理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怎么写作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私有生产资料越来越少,没有了其他收入来源,农民最关心的就是集体收入的分配问题.分配的合不合理,关系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关系到农村生产效率的高低,最终反映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所以农村的分配制度一直在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评工计分、劳股结合,到按劳计酬、高度的平均主义.农村的经济体制并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分配制度一再改革也是为了怎么写作于当时条件下的农村经济水平,尽可能地使分配制度怎么写作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合作的初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分配确实让农民的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到后期过于冒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过多地加入了国家强制意志成分,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实行分户经营,农民付出的劳动同得到的劳动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农村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由此产生了多种财务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家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进行了税费改革,使农村村级财务收入锐减,高额债务难以消化的局面凸显,积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化解债务问题.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国家把农村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搞好发展,大力提倡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地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迈进,怎么写作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财务管理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并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我国农村财务制度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第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制度《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于1991年发布,之前国家的一些文件里面对农村财务规范也有所体现,只要有经济,就会有财务.回顾农村财务管理60年的发展历程,有章不循是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一大毒瘤.经常进行清理整顿,整顿之后又不认真落实,前清后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后来进行的种种管理模式,也是为了让财务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得以实施,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真正落实到位,干群关系就会融洽,有利于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无障碍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农村财务管理要逐步走向现代化 随着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这时而更偏重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务问题,涉及到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问题.由于农业合作组织的一个原则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经济利益,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的目标并不相同,但是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内部治理,分配合理,实行资本积累,保持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第2期.

[2]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3]谢旭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编辑 虹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