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为核心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505 浏览:133777

【摘 要】近年来,内部控制愈发受到我国各类企业的重视,其对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运行有着良好的效果,使各企业都纷纷着手内控机制的建设工作.建设企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由于其资金投入大、项目施工周期长等特点,使其更需要内控机制对其内部管理和财务工作进行把控.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建设企业,以财务管理为视角,试对内部控制机制展开研究,希望有助于我国建设企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建设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建设;执行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建筑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建筑项目具有工期长、资金占用量高等特点,而且还会面临一定的危险性和技术复杂性.也正因为此,建筑企业建立内控机制,并通过有效的管控措施规范内部管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建筑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企业随时掌握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并能及时做出风险评判,能够使财务工作有效、稳定的运行,从而促进财务目标的实现.

对建筑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主要用于针对内部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与控制.建筑企业无论是企业类型还是业务性质,均不同于一般企业.资金的大量支出与投入,使其建设内控机制变得更有必要.然而目前,我国建设企业普遍重项目、轻管理,在内控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内控机制的整体建设还相对滞后,亟待改善.

二、建设企业建立内控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内控机制是建设企业财务监督的必然选择

建设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充分而完善的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及时遏制风险,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财务监督的必然选择.其能通过有效的内部管控措施对建设企业的资金运行等财务活动进行事前调查、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从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并能以此确保企业资产、资金都被合理有效的使用,使不正当使用资金的行为得到杜绝,对企业财务体系的健康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内控机制是控制不良行为和完善内部管理的有效方法

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其有效性不仅关系着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与完整,还对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确保资产的安全有效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还能及时追踪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不仅能防范企业因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还能有效预防资金挪用、等不法行为的产生.

三、当前我国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现状和有效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建设企业都“重建设、轻管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建设企业纷纷认识到内控机制对企业管理与运行的重要性,并着手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体系.然而,纵观建设企业内控机制的执行现状却不难发现,由于目前我国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还相对不成熟,而内控机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施效果并不佳.具体表现如下.

1.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不到位,管理者重视不足

无论何种工作,均应有制度作为保证,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建设企业若要全面实施内控,首先应有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建设企业的管理者普遍不重视内控建设,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或者,有些建设企业虽空有“宏大”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中却并未严格依据制度的相关规定.还有些建设企业在制定内控机制时只是生硬的“照搬”或简单“堆砌”,使内控机制缺乏实际适用性.此外,在很多建设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中,内控机制不仅在执行中缺乏必要的行政领导,很多控制措施和程序也没有符合牵制分离的要求.

2.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缺乏规范性

当前,我国建设企业在执行内控机制的过程中,存在实际执行不按照内控要求的情况.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对预算的控制不规范.有些建设企业无论是编制经营预算还是项目预算,均长期采用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为了编制预算而机械填数,缺乏动态预算控制意识.同时,在制定预算标准时,多依赖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论证.其次,目前我国很多建设企业还存在对资产管理缺乏精细化,资金使用也没有计划性,业务审批环节缺乏必要的复核,建筑材料采购和领用环节的核算不够严谨,对各类财产的盘点不够及时等.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一不是因为建设企业对内控机制的执行不到位.

3.建设企业对内控机制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

建设企业的建筑项目多为室外作业,正是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建设企业的监督存在一定难度.有些建设企业便以此为理由,为了减轻工作量而不执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程序,或者将监督职能依赖于项目经理等现场监管人员,而对这些监管人员的定期考核却又不断延期.从而导致建设企业的监督“流于形式”.建设企业也最终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潜在风险与财务漏洞也无法及时发现.

4.建设企业对风险控制处理不够

建设企业由于自身的固有性质,常常会受到建筑材料市场的风险、工程质量风险、融资成本风险、客户信用风险、流量风险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使建设企业承担较高的损失.因此,风险控制是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点.然而,我国多数建设企业对风险控制的处理并不到位.虽然企业管理者普遍都能认识到风险的危害与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却并不擅长在实际中的风险控制.主要表现为:首先,风险预测与评估工作不到位,对风险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能力,无法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其次,建设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预防体系,不重视事前预测而过分关注事后对风险的处理.使建设企业无法根据各类风险的特点设置防控关键点,风险预防措施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再者,由于建设企业对风险缺乏有效预防,导致风险发现不及时,控制措施选择不够合理,风险控制效率整体不高. 四、财务视角下建设企业应如何做好内部控制


1.建设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而言,此处的规矩便是制度.因此,建设企业若要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首先便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而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根本内容就是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其次才是依据这些制度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等行为进行把控.具体而言,建设企业应进行完善的规章制度主要包含财务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只要相关的规章制度足够完善,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各业务在出现问题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此外,完善制度并不代表对旧有制度进行否定,可由企业管理者组织具备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对现行制度进行全面考察与验证,对不完善之处进行适当补充.

2.建设企业应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

建设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所有部门、所有环节、所有业务进行“面面俱到”的控制,而应围绕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管控.而这种明确的目标,既可以是企业的近期发展目标,也可以是企业的一项任务计划.但是,无论是何样的内部控制目标,都需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及各类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保证企业的各类管理行为经济、效率、效果;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符;保证企业各类资产安全、完整、有效;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3.建设企业应适当扩大业务控制层面

建设企业在内控机制的建设中,应采取“逐层深入”的方法,围绕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已存在的弊端,逐步扩大内部控制的业务层面.通过内控机制,实现引导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建设企业在扩大内控机制业务层面的过程中,也要逐步建立一套“内控参照”,包括与风险预测有关的数据、风险控制文档、建设项目基本流程目录、重要项目类型流程图、控制程序与措施等.依据“内控参照”逐步扩大内控机制的覆盖范围,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成效.此外,建设企业内控业务层面的扩大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4.建设企业应打破内部控制固有格局

无论何种企业,在其形成与发展中,都会受到来自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管理方式、员工构成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影响的存在,使企业在内控的建设中,常会形成一套“固有”的内部控制格局.而这套内控格局势必会存在诸多不合理性.因此,建设企业若要拥有完善的内控体系,就应接受新事物,积极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情况,在完善内控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同时,对制度中固有的不合理、不适用的部分要果断摒弃,继而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新制度、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