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附红细胞体病1例报道19例文献回顾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92 浏览:21604

【摘 要 】目的 探讨儿童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儿童附红细胞体病1例,检索历年文献并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文献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具有较完整的病史资料文献报道19例,儿童附红细胞体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贫血,常伴有病原体接触史,病理镜检可见红细胞不同程度感染,强力霉素、青蒿酯片等为儿童患者首选药物.结论 对于儿童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需警惕附红细胞体病.

【关 键 词 】 附红细胞体 儿童

中国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4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children with eperythrozoonsis. Methodsa new case is reported an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ublished cases is undertaken. Results19 published cases with valuable data are retrieved, mainly appearing as irregular fever, anemia, history of exposure to pathogen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infection of eperytrozoon. Doxycycline and artesunate are preferred drugs. ConclusionIn children prolonged and unexplained fever suggest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perythrozoonosis.


【Key words】EperytrozoonChildren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发病少见,极易造成漏诊.目前尚未见有关儿童附红细胞体病系统性报道.本文报道1例,并对历年文献报道的儿童附红细胞体病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加深对儿童附红细胞体病的认识.

1.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组病例以附红细胞体为主题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剔除重复文献和同一医院的重复报道,综合分析儿童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镜检、治疗结果及预后,并新增报道1例,资料如下:病例1,男,7岁,发热原因待查于2008年12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7,持续2-3天体温降至正常, 3-5天无发热间隔期,而后再次出现发热,如此反复,病程中无寒战、盗汗、皮疹、关节红肿等,否认肝炎、结核接触史.入院体查:体温36℃,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肝脾及四肢无特殊.胸部X片及腹部B超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114g/L、CRP54-80mg/L、WB.7×109、N65%、L32%,ESR58-104mm/h,抗核抗体谱(-)、EBV抗体、柯萨奇病毒抗体(-)类风湿因子、肥大氏反应(-),骨髓检查显示三系增生象.外周血涂片直接镜检显示,吉姆萨染色显示红细胞上紫红色折光小体,感染率为25%.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39℃,其中一次达40℃,呈不规则热型,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后,予以多西环素、蒿甲醚、泼尼松治疗,一周后体温降至正常,附红细胞体镜检阴性,嘱出院继续用药一周.

2.结果

共检索到(1994-2010)文献中儿童附红细胞体病共19 例,本组病例共20例,其中男17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17:3,发病年龄30天~12岁,中位年龄6岁.

临床表现: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多波动于37℃-39℃,热型不规则,部分患者(5/20)最高体温可达40℃(见图2),其中6例肝脾肿大,最大达肋下9cm[1],2例伴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为全身性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报道有黄疸,3例显性,1例隐性,2例伴有皮疹.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多数病例分布于正常范围内,2例白细胞减少,2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分别为17%、18%,血红蛋白分布范围为15g/L~119 g/L,其中极重度贫血2例,重度贫血3例,其余为不同程度轻到中度贫血.血涂片镜检红细胞感染率25%-70%,感染程度按文献[2]分为轻度(感染率<30%)、中度感染率30%-60%)、和重度感染率>30%),其中轻度感染7例,中度感染6例,重度感染3例,其中4例文献报道不详.

接触史: 7例报道有明确接触史: 5例饲养家畜瘟疫接触史,其中1例兽医明确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1例为防疫站检验师亲属,1例与兽医站动物密切接触史.

治疗及预后:大部分文献报道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和氨基甙类药物治疗,早期的文献应用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较近期报道的文献应用强力霉素+抗疟药物,文献中有治疗效果报道10例中,4例附红细胞体检测阴性,4例为症状控制,但血中仍有一定数量的附红细胞体,1例治疗效果不佳,患儿仍不规则发热,自动带药出院.

3.讨论

附红细胞体(Eperytrozoon)于1928年由Schilling在鼠类中发现,其分类尚有争议,按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分类方法,将其列为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血虫体属,也有学者建议将其和血巴尔通体共同列为嗜血性支原体属[3].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后,寄生于人或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等处引起的一种共患传染病.Puntaric[4]于1986年首次报道了附红体的人体感染.人体感染后可为隐性携带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及红细胞破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症状,此病相对罕见,易造成漏诊.因此,临床上遇到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黄疸原因不明等患者,应及时做血附红细胞体检查.传播途径有:1.接触性传播,本文中文献明确报道的7例均为感染动物接触史,2.经媒介节肢动物,蚊叮虫咬为疫源地的主要传播途径,3.食物性传播,附红细胞体需要60℃、30 min以上才能杀灭,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可能导致感染,4.垂直传播,母婴间垂直传播亦有报道.新鲜血压片和血涂片染色是检测附红细胞体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新鲜血压片镜检显示为大小不一、圆形或逗点状折光小体,作翻滚或扭转运动,暗视野更为明显,血涂片瑞氏染色显示紫红色的折光小体,吉姆萨染色显示紫蓝色折光小体.对镜下不典型可进一步应用PCR测序以确定诊断[4].本病病原治疗,大部分早期的文献应用四环素和庆大霉素联合治疗,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儿科用药的特殊性,近年来多采用四环素衍生物强力霉素和抗疟疾药物蒿甲醚联合用药[5],大部分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很大部分患者不能病原清除,且目前尚无将虫体清除的特效药物,预防尤显重要.

附红细胞体病由于发病罕见,尚缺乏对其足够的认识,容易漏诊和误诊,对儿童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应除外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