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责任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87 浏览:129120

摘 要 :在我国,传媒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对传媒引起关注,尤其是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都有300篇以上的论文发表,说明我国的传媒研究已经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仅就自2000年以来有代表性的传媒著作及2010年以来传媒研究的论文作一简要综述.

关 键 词 :传媒,责任,文献综述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传媒”一词,检索到相关论文成百上千,有关注新闻的研究,有对广告的研究,还有对网络、影视等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传媒研究的内容.

在近年出版的传媒研究著作中,陈超南的《彩色的天平——传媒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以“传媒”命名的专著.该书论述了传媒学的兴起、现状及传媒与当代社会等相关问题,指出传媒的原则应当包括、社会责任、人类正义、职业道德等因素,该书为整合性的传媒研究作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郑根成的《媒介载道—传媒研究》(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近年来反响较大.该书从传媒维度,对传媒所面临的自由与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新闻的真实性、传媒娱乐化、传媒市场化、传媒的后现代性四类最为典型的媒介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及解读.

黄富峰在《大众传媒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中,通过分析大众传媒应有的道德理念、道德品质和媒介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及其在社会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道德对策和建议.

罗哲宇的《重建与当代中国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则是立足于当下失范现象日趋严重之时,以重建的角度,以当代中国转型与重建过程为背景,探讨新闻报道是否存在失语、失范等问题,对新闻报道中如何在实践中引导的重建展开研究,最后落脚于转型期社会新闻媒体在重建中的社会责任.

在已经发表的传媒著作及论文中,对于目前传媒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第一,涉及传媒价值与利益冲突的研究.

传媒本质上应该注重其自身存在的社会文化价值,然而在我国市场

经济发展过程中,传媒为了追求利益而出现了一些价值上的偏离,背离了传媒责任,这为广大研究传媒的学者普遍认同.大部分学者都把传媒偏离价值原则的原因归结于传媒市场化.持此观点的学者及其著作有郑根成的《媒介载道—传媒研究》、黄富峰的《大众传媒研究》、张君浩与兰海燕合著《以传媒再造实现传媒的规范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5月)等.


关于中国传媒价值观的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应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如薛国林、李志敏在《论中国传媒价值认同—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为视角》(《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认为中国传媒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促进各利益群体互动、共赢,并最终为促进社会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唐励在《论当前我国传媒的价值导向》(《文学界》2011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传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倡导真善美的价值目标,鼓励人们提升和美化生活等方面进行努力.

第二,涉及传媒自由及社责任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传播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媒体道德的原则之一.但随着大众传媒滥用传媒自由现象的日渐泛滥,为了矫正这种过度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开始兴起.

我国传媒界,大多把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解为对群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或者要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严晓青在《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现状:现状、困境与展望》(《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何志玉在《传媒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国报业》,2011年8月)、鲁玉琴在《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与和谐发展》(《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朱辉宇在《传媒社会责任理论再思考》(《传媒》,2010年第11期)等对此问题在文章中作了具体论述.

第三,涉及传媒娱乐化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当前的娱乐化是传媒娱乐功能的异化,而传媒的这种异化消解了传媒应有的功能,使传媒的娱乐功能走向了反面.郑根成的《媒介载道—传媒研究》一书中对当前我国传媒的娱乐化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真正的娱乐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是美的,是法律和道德许可的,是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杨新磊在《“娱乐化”的“去化”本质及其忧思》(《学研究》,2011年第3期)也表达了对当前我国传媒娱乐化的反思.杨新磊在该文中指出,当前传媒娱乐化滋生了许多危机,如传媒业的唯利是图、人文关怀缺位、反道德化、漠视深层问题等等;贺琛在《传媒“背道”的反思》一文也对传媒的娱乐化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

第四,涉及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

我国对媒介素养的普遍关注始于2003年,之后媒介素养研究蓬勃发展并出版了大量关于媒介素养研究的专著.如蔡国芬与张开等人合著的《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龙的《媒介素养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段京肃与杜骏飞的《媒介素养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袁军的《媒介素养教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军林等的《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与参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荣建华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国内外媒介素养的发展及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论及我国的媒介素养状况时,普遍表现出了对我国媒介素养现状的担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中,有对中国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如张志安的《中国知识精英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王琦的《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24期)、胡娅莉与胡劲松合著《提升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对策探讨》(《新闻世界》,2012年第4期)、王娟《提高官员政务微博媒介素养的策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处第4期)、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杨真《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传媒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也为后学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重复研究较多.笔者认为,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传媒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对传媒的研究也要不断的深入和加强.对于如何全方位地加强传媒建设,使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正面和积极作用,控制传媒的消极影响,这仍是传媒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