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支付变迁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35 浏览:45263

摘 要 :婚姻支付是指结婚过程中男女双方、物品等形式的投入.关于婚姻支付的研究,一方面学者通常从婆家与娘家的支付两个方向展开,来论述支付数量类别的变化.同时关注家长与子女通过婚姻支付的变迁所折射出的各自家庭地位及家庭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注重婚姻支付变迁的意义研究.目前关于婚姻支付的大多数研究中,学者大多以农村等偏远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城市的婚姻支付变迁研究及其变迁趋势亦可成为学者探索的视角.

关 键 词 :婚姻支付 变迁 策略

婚姻支付是影响缔结、维持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婚姻支付的变迁映射出我国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演变轨迹,并且不管对于家庭还是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在婚姻支付方面研究较为权威的是学者李银河,她将婚姻支付定义为结婚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投入即以及物品.主要涉及金钱支付、置办结婚物品、婚宴、结婚总费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婚姻支付变迁的方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评述.

一、关于婚姻支付变迁的研究

1、从婆家和娘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孙婷主要从新婚男方和女方家庭这两个方面展开,同时以时代的变迁为线索,对彩礼、嫁妆以及婚宴婚房等花费做了相关描述性分析.谢瑞凤同样从婆家和娘家的支付变迁展开研究.首先婆家婚姻支付:从家庭之间财产转移→婆家送给新娘的代际的义务型礼物→父母在世时便被开始瓜分的家产.其次娘家的婚姻支付:从无奈投入到家庭策略即娘家的弱投入:间接嫁妆的盛行→娘家的强资助:直接嫁妆——陪送的出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娘家出现豪华奢侈的“陪送”,娘家不再仅仅是将男方的彩礼换个行头当做嫁妆,而是主动增加嫁妆的分量.

2、熊凤水则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展开研究.这是从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为研究婚姻支付的角度.在家庭本位模式中,婚姻并非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结合,而是家族之间的联结,在个体本位模式中,婚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的结合,最基本的要素是感情.在家庭本位模式中,以家庭共产为财产主导观念,家庭成员个体之间的财产边界是模糊的,于是家庭财产的绝对支配权掌控在家长的手中;婚姻支付权也掌握在家长手中.在个体本位模式中,因为个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私有财产,因此内部的财产边界较为明晰,子女要求和家长共同支配家庭财产.子女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也就拥有了选择爱情的权利.在家庭本位模式中,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在个体模式中,个体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家长的传统权威开始丧失,父子之间的关系日趋平等.在家庭本位模式中,新娘基本被当做客体,不会顾及其太多感情.家庭为之赋予的使命便是为丈夫家庭生育子女、延续香火,而在个体模式中,女性有自己的话语权,家庭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家庭关系的主轴是夫妇关系,父子关系是配轴.

3、贺春霞从婚姻支付的分类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婚姻支付类别名目的变化进行研究.(1)基础性经济支付,包括新郎或新郎家支付给新娘或新娘家的财物,或者指新娘或新娘家支付给新娘和新郎的财物.主要从婚宴花费、彩礼、嫁妆和压箱钱来考察基础性经济支付.婚宴花费的变迁:以两倍增幅急剧增长.礼钱和“三金”主要包括钱、衣服等.另外“三金”的普及加速了彩礼的增加,“三金”即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嫁妆:不断涌现的新商品带动了嫁妆支付的迅速增加.床上用品、厨房用品、家具是1983一2004年一直都存在的.压箱钱:数量上变化不大,形式上却推陈出新.放到姑娘装衣服的箱子里面,同时,“压箱钱”的给法有了一定的变化,的方式→直接给女孩→放存款单.(2)行为性支付,为整个婚礼过程婚礼进行所付出的劳动,特别是技能性劳动及报酬.(3)信仰性支付,以婚姻习惯和风俗为基础的支付.传统信仰的淡化带来支付的递减.汉民族婚俗中的祭祀性仪式主要有祭祀神灵、拜天地、拜祖先等.如今,当地信仰性的支付则主要有择日请期等等.信仰性支付有着和其他支付性质根本不同的地方,即必须支付.(4)工具性支付,即在娶亲时所支付的交通工具等的费用.随着择偶距离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分别在两个家庭举办婚礼,工具性支付也就不再成为人们必须支付的部分.从婚姻支付分类展开研究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婚姻支付的变迁内容,而从婚姻支付的流向和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展开研究则拥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支撑,关键是对婚姻支付变迁的纵向研究把握.


二、关于婚姻支付变迁的意义研究

李银河已论述了婚姻支付形式变化带来的重要社会和文化意义.在她的研究中,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婚姻支付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在男女方家庭之间进行的婚姻支付例如必要可观的彩礼,渐渐变成主要是在男女方家长与新婚夫妇之间进行的婚姻支付例如女方重视陪嫁.因此,现在的婚姻支付已经不是很讲究彩礼的分量,而是更加重视女方的嫁妆.这一变化体现了北京甚至我国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女性地位的转变.过去婚姻支付主要体现在男女方家庭的之间,现在关注的是父母与新婚家庭的支持关系.费孝通曾指出:高额彩礼是男家对女家转让劳动力的补偿,这样看来,彩礼等于是将女方从女方家庭“写”来,以安慰女方家庭的报酬.因此彩礼具有很现实的经济意义,虽然体会到很明显的金钱上的,但是这种“交易”作为一种婚姻行为规范而被人们所接受.根据他的观点,这种彩礼具有婚姻文化意义.目前,从社会学方面看,彩礼的重要性已经发生变化,“这些聘礼和嫁妆事实上都是双方父母提供给新家庭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为每一家物质基础定期的更新”.上世纪,在江村的调查中他了解到,男方提供的的彩礼并非完全交予女方家庭,因为这些聘礼要作为嫁妆陪嫁到男方.女方家庭会提供相等量嫁妆,因为此时嫁妆的多少对女儿在新家的地位有重要影响.

在杨善华看来,结婚消费是社区亚文化作用的结果.社区亚文化则决定着结婚消费的倾向与投入比重.农村的结婚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婚消费本身不是孤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与社会的婚姻文化模式和家庭制度都有内在联系.所以,当由经济发展导致的社区亚文化的变化已经导致了社区亚婚姻文化模式的变化的时候,结婚消费的模式显然也要有所变化.吉国秀通过研究辽宁清源镇的结婚消费发现,如今婚姻支付在不断上涨,一方面是子辈家庭地位的上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姻亲家庭对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沿用,并深刻影响着姻亲秩序.女方家庭利用在婚姻支付中的权利,争取与新家庭建立联系,以取得与男方家地位平等的地位,改变姻亲关系.这对于亲属制度稳定的当地居民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三、简评和启示

通过查阅婚姻支付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到国内学者主要从民俗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嫁妆、彩礼、婚宴、结婚总费用等方面进行婚姻支付研究.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对婚姻支付的影响以及婚姻的社会文化意义往往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是大多数学者更加关注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研究,从中得出适用性较强的结论,关于城市婚姻支付研究相对较少,城市农村对比研究则是空白.中国婚姻支付变迁研究大多依赖西方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婚姻家庭理、社区情理理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等.这些研究缺少中国本土理论的支持.

婚姻支付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水涨船高.随着房价等物价飞速上涨,独生一代成为适婚的主要群体,然而无论彩礼和嫁妆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婚姻支付的项目都将有利于新婚夫妇新家庭的创建.正如孙婷所说,这将逐渐成为一种策略.由于地域差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尚未形成相关实证调查研究标准.但是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借鉴,城市婚姻支付变迁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变迁原因及其影响都可成为婚姻支付研究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