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北京四大名医期刊文献的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67 浏览:144171

摘 要 :目的:总结探究2000―2006年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以期更好的继承名老中医学术遗产. 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检索2000―2006年间收录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文献,以“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北京四大名医”为关 键 词 、篇名、主题词等进行检索,将结果进行合并,用Excel表从有关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各医家的相关研究情况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做以分析.结果:年份分布呈波动状态;文献涉及多个省市多种期刊;文献在位医家中的分布不平衡;研究内容以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主.结论:四大名医的相关研究趋向系统,影响广泛,对于名医思想的继承有待深入.

关 键 词 :四大名医;文献研究;北京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793-03

北京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名医辈出.肖龙友(1870―1960),施今墨(1881―1969),汪逢春(1882―1948),孔伯华(1884―1955)4位医家是民国时期至建国后享誉全国的北京四大名医.他们在一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精湛的学术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四大名医作为民国至建国初期北京中医的杰出代表,不仅在各自师承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医理,付诸临床实践,分别形成了自己治病的风格与专长,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著作及验方、医案,同时在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影响下,还有着为废止取消中医案而抗争,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而奋斗,倡导中西医交流的共同经历[1].4位医家大力推动中医教育,促进中医发展,先后兴办中医院校如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医学讲习会所等,为此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方面,具有开明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支持中西医学交流,共同为人民健康怎么写作[2].北京四大名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北京近代中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建国至20世纪末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期刊研究情况,在《建国以来北京四大名医学术思想相关期刊文献分析》一文中已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2000―2006年间相关期刊文献研究情况,并与上文中的1949―1999年间相关资料分析进行对比,以探究2000―2006年有关北京四大名医期刊文献研究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继承名老中医学术遗产.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检索2000―2006年间收录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文献,以“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北京四大名医”为关 键 词 、篇名、主题词等进行检索,将结果进行合并,去除重复者.

1.2研究方法

用Excel对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各医家的相关文献情况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做以分析.

2结果

2.1年份分布情况

检索2000―2006年间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相关文献共有45篇,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论文数分别是2、6、3、9、12、7、6篇.总体看来,文献年份分布呈均衡波动状态,见图1.

2.2期刊分布情况

从登载期刊上看,检索到的45篇文献分布在29种期刊上,其中《北京中医》登载6篇,《首都医药》登载5篇,《中医杂志》与《时珍国医国药》均登载3篇,其中登载文献数在2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载文23篇,占 51.1%.见表1及图1.

此外,登载量为1篇的期刊有22种.发表四大名医相关论文的期刊,除《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时珍国医国药》等全国性中医学术杂志外,尚涉及4所中医药大学学报,6个省级中医杂志,16种其他相关医学杂志.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分类法统计,相关的29种期刊中有5种为核心期刊,载文8篇.总体来说,文献登载的分散度比较大,涉及多个省市地区,可见四大名医学术思想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2.3医家分布情况

在检索到的45篇文献中,以施今墨先生相关文献最多,总计32篇;孔伯华先生5篇;汪逢春先生2篇;肖龙友先生1篇;综合介绍四位医家的文献为5篇.可见,目前对于四位医家的研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2.4文献研究内容


对四大名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名医生平、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教育思想、书评、名医医案及各种消息等,其中以论述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面的文章为最多.

3讨论与探析

3.1 成果丰富 研究趋向系统

新世纪以来,在经济、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及政府决策部门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工作.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四大名医的主要从医经历是在民国时期,距今已尚远,如何更加充分的继承名老中医的思想和经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7年来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相关研究也更加丰富.前50年间与北京四大名医有关的期刊文献为90篇:1949―1959年间有11篇;1980―1989年间有54篇;1990―1999年间有25篇[3].现检索2000―2006年间相关文献为45篇.由此可见,近几年来有关四大名医学术成就的整理挖掘工作已广泛展开.国家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在中医药科研组织、人力物力及经费等方面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有关北京四大名医的研究,正在由自发性、散在性的研究,逐渐转变为专项课题的研究.2002年3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对“二十世纪北京中医发展史研究”进行立项,“北京四大名医研究”成为其中一项子课题目;2002年10月,北京中医管理局对“北京四大名医研究”课题单独立项,两个局级课题同步对四大名医进行研究.在检索出的2000―2006年中发表的全部文章中,有7篇文章是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二十世纪北京中医发展史研究”课题组成员所撰写发表,占全部文献的16%.从研究内容和深入程度上看,有4篇文章分别对于4位名医从生平概况、学术贡献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此外,有关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两篇论文(《汪逢春治疗慢性病用药规律初探》《浅谈孔伯华对湿热之邪致病的认识》)从崭新的角度论述,其内容为以往文章所不曾涉及.通过立项课题的开展,对于四大名医的研究将由目前较为零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有系统、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形式.

3.2影响广泛 作者群体多样

北京四大名医积极推进中医教育,在其学术传承过程中既进行传统的嫡传、师传,同时积极推进教育办学.4位医家认为:兴学培养人才是振兴中医的根本措施.四大名医先后兴办中医院校如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医学讲习会所等,为此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四大名医的诸多弟子、学生成为国内著名的中医专家,他们学习老师的临床经验、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在1949―1999年间的90篇文献的作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作者为四大名医的学术传人,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的作者群.而在2000―2006年间,作者主要为立项课题承担者、医史学研究者以及临床中医人员等几个方面,其中多数的临床工作人员撰写相关论文主要是通过医案、专著等载体进行学习研究所得.登载相关文献的期刊涉及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可见四大名医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着较重要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中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中医学术的传承方式已由过去的师徒传授的方式转变为以学院式教育为主体,且当代中医学者对于学术思想的继承不再拘泥于某一家,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不过,由1949―1999年与2000―2006年两个阶段中作者群的变化,也可看出四大名医学术思想及经验的传承脉络趋于淡化.

3.3医术精湛 继承有待深入

四大名医通过一生的从医经验,形成了独特、精湛的学术思想,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比如,施今墨先生擅治胃肠及妇科疾病,对糖尿病治疗有独到之处;对于外感时病创立七清三解,三清七解等法;临证擅用对药.孔伯华先生认为“郁热伏气”是外感温热病的主要病因[4];擅治外感温热时病,长于使用鲜药,临证尤喜用石膏.诸如以上的学术理论及独到经验都已成为当今中医学者集中探讨和广泛应用的宝贵财富.在1949―1999年间与2000―2006年间两个阶段中,均以介绍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方面的文章比例为最多.在1949-1999年间此类文章所占的比重约为65%,而在2000―2006年间的45篇文献中,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文献所占比例约为38%.可见2000年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研究的比例有所下降.从文献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后人对于4位医者学术思想的继承,多局限于对于治疗某些病证的经验、用药规律及医案的研究.除立项课题的相关发表文章外,通过大多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学术思想及经验方面的研究仍处于零散的状态,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对于各位医家的研究情况,仍还是以施今墨先生相关文献数量为最多,其次为孔伯华、汪逢春、肖龙友.与1949―1999年的情况相同,对于4位医家的研究仍呈明显的不平衡与不均匀状态.对于施今墨、孔伯华先生的相关研究比较全面,而肖龙友、汪逢春先生的相关思想研究较少.究其主因,四大名医的医疗学术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建国初期,除施今墨先生外,其他3位医家均卒于建国初期,没有进入到中医事业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此外,4位医家从医过程中十分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诊务繁忙,未能将多年从医所得系统整理.鉴于以上因素,对于四大名医学术思想和经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如能从四大名医学术传承发展的纵向着手,理清学术传承脉络、确定学术继承人范围、调查学术继承效果、完善学术传承体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结论与展望

近几年来有关四大名医学术成就的整理挖掘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有关四大名医研究正在由自发性、散在性的研究,逐渐转变为专项课题的研究.相关文献的期刊涉及全国多个省市地区,作者群体多样化,提示四大名医的学术思想对全国中医药事业仍然有着较重要的影响.文献显示学术思想及经验方面的研究仍处于零散的状态,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继承有待深入.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四位医家在一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精湛的学术思想,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无论是在中医学术理论发展、临床实践,还是医学教育方面都为中医事业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代中医学者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整理继承四大名医的宝贵学术遗产,并加以推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