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49 浏览:144474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了加快的趋势,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国内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结论大多是在国外理论模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国外学者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和决策机制.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与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关 键 词 :劳动力流动;回流;迁移法则

一、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

国外学者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系统的理论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二元结构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托达罗模型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形成了二元结构理论.国内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结论大多是在国外理论模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和决策机制.

劳动力流动理论最早源自统计学家Renstein于1885年提出的“迁移法则”.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原因.Thomas提出了关于迁移的推—拉理论,把从农村到城镇迁移的原动力经常被归结为两类:“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Lewis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动因是城乡之间实际的经济收入差距.该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Fei和Ranis对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强调重视农业的作用,认为必须保证农业能不断满足工业扩张的需要,才能实现劳动力的转移.Jenson的“农业剩余”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要条件是农业剩余.Todaro模型及其扩展形式—Harris模型引入了“预期收入”的概念,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在城市就业率的高低和对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的风险的权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理论兴起.Stark 和Taylor用相对贫困解释迁移问题,以弥补托达罗“预期收入检测说”解释力的不足.

国内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结论大多是在国外理论模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蔡昉通过对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论证了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辜胜阻和简新华系统地考察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赵耀辉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因素,着重指出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李实建立了经济转轨中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分析了由市场主导部门与政府控制部门的工资落差而造成的劳动力迁移动机.朱镜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了三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两阶段乡—城迁移理论模型.杨春瑰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迁移过程中的混沌现象,揭示了劳动力在迁移中不可能达到均衡,即振荡性是存在的.苗瑞卿等在对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提出修正,综合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朱农利用湖北省抽样调查数据,应用非参数模型和半参数模型,研究了婚姻与流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特征对流动的影响.刘精明研究发现农业劳动者的职业转化是在城乡比较利益差异、制度条件和农民个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三种主要力量的交织作用下实现的.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变量、村级层次变量以及省级层次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着显著影响.蔡昉和都阳认为相对贫困对农民的迁移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某人在居住地感受到的相对贫困程度越强,其迁移到外地就业的动机越强.姚先国和刘湘敏认为工资差距、就业机会以及已有的迁移网络是决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李强运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推拉模式与国际上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户籍制度.侯红娅、和李子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和城市化迁移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丁守海通过计量分析表明农民工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何军和洪秋妹以江苏农民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模型对流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指出农民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影响其外出打工的重要因素.王莉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卷调查,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农村劳动力城-乡流动

国外学者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和决策机制.20世纪80年代,“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理论开始兴起.Stark和Taylor(1991)应用新劳动力迁移理论分析为降低风险和减轻“相对贫困”而进行迁移决策.Dustmann等(1996)依据个体谋求福利最大化生命周期模型指出回流可能源于迁出地与目的地之间水平差异、劳动力在城市中积累的只能在迁出地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个人的主观偏好.Tunali(1996)通过对土耳其男性劳动力回流的调查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风险规避倾向会导致劳动力回流,迁出地资本的积累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也将会吸引劳动力回流.Hare(1999)通过利用中国农村的农户数据,研究了推力和拉力作用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和回流问题.Lucas(2003)认为导致回流的主要原因为城市就业机会突然急剧的减少,劳动力返乡进行投资.现存已有文献分析了加拿大(Vanderkamp J,1972)、美国(Lee A S,1974)、日本(Suzuki M,1995)等发达国家,以及西非(Tiemoko R,2003)众多发展中地区的劳动力回流现象.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农民的身份对劳动力迁移的产生强烈的制约,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与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崔传义、潘耀国(1999)通过对山东省桓台县2镇10村的调查数据,分析外出与回流、回流与创业的关系.赵耀辉(2002)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回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耕地和迁出地非农就业机会均会对农民工回流产生正向影响.李强(2003)运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他认为中国的推拉模式与国际上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户籍制度.Wang(2005)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将回流分为基于城市就业失利的回流、基于家庭原因的回流和投资性回流三类.周霞(2005)指出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迁入城市后做出回乡还是继续留在城市的行为选择是由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农民工理性选择的有农民工对自身具有的资本、对城市和对乡村的认知.张宗益等(2007)根据重庆市实地调研数据资料,应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了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利农政策对回流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与建议.罗静和李伯华(2008)依据武汉市新洲区农户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回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指出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户对乡村评价和城市吸引力等均对农户回流意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葛晓巍和林坚(2009)运用事件史的方法对影响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在从事非农事业过程中资金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对回流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外出劳动力的婚姻状况、入伍经历、地区和职业经历均对外出劳动力的回流产生影响.

三、农民工收入研究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当代中国城市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也称为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兼具农民与工人身份的劳动者,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是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包括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劳动者.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周其仁(1997)、都阳(1999)对农村迁移劳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教育、培训、专业技能等在劳动力迁移决策及收入的提高方面有决定性的作用.高文书(2006)在对五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基础之上,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得到进城农民工的特征、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及收入的影响因素.卢志刚、宋顺锋(2006)利用天津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分析统计方法,对农民工收入的微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口状况、年龄、在本岗位的时间、经验、文化程度、企业的所有权形式以及合同有效期长度等都有显著统计意义.曾旭晖(2004)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本的收回机制上分析了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收益率很低.严于龙(2006)利用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了条件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栾敬东(2003)通过对实际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等基本社会特征均对其收入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苏群和周春芳(2005)利用2004年江苏省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对农民工收入决定的人力资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培训状况、打工时间、性别及婚姻状况等,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显著.高嵩、焦宝松和王建(2006)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决定农民工收入的户籍制度、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魏众(2004)根据1993年的中国营养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健康指标,探讨了中国农村地区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劳动参与及非农就业机会,健康状况显著的影响,但是对工资决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张车伟(2003)运用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数据,系统地研究了营养、健康对劳动生产率或者说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营养和健康方面都影响到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而言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了加快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新时期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改变着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同时也逐渐使自己的身份出现变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化社会、实现自身的身份转变.农民工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对于建设城市以及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农村,同时也取决于农村劳动来的转移,这是决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研究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农民市民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