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路者”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15 浏览:147053

关 键 词 :高校;文献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摘 要 :文章回顾了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67-03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道德,提高其获取、利用、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但高等院校对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少数院校将“文检课”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且授课时间短、课程少,导致所授学科内容广度和深度受限制,其他院校则更多停留在讲座的形式上.在课程实施阶段,“文检课”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信息交流、批判性思考和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重点建设的学历教育院校,在各学院己开设信息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但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时量等方面均不统一,且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系统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形成院校统一的信息能力建设策略和规划.而笔者在近4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如下问题:(l)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不同教育模式、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复合式多层次文检课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3)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积极响应高校“十二五”规划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引路者”的教学理念,对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革,以期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丰富其信息知识,提高其信息能力,规范其信息道德.

2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

2.1教学目标

在文检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其个人学习为内核,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自主化、协作式、研究性学习.以信息素质的完整内涵为教学内容,将学员自己求解问题、教师指导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各类型信息资源检索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提炼问题、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主动思考、个性发挥,尝试由教员单方面给予知识转变为学员在教师引领下开展知识创新[2].

2.2教学模式

“引路者”原指为读者获得某一专题研究资料指明途径.具体来讲,这一练习是在课程开始后不久由学生各自选定一个专题,在随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围绕其选题,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并在课程结束时整理成书面的专题检索报告,这种报告可作为引导对此专题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查检文献的指南[3].根据这一理念,建议采取基于课题、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

基于课题的学习是以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由课题贯穿学习全程,即从课程开始就让学员自行选择研究课题,围绕自选课题开展一系列检索实践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或兴趣选择课题,可以激发其潜在信息需求,对自选课题及其检索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对信息检索知识充满好奇心,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应得以提高[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员更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新兴科技、专业学习等领域的相关课题,对此展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兴趣.

小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开课伊始,我们要求同学自行组建小组,每组推选一个组长,确定一个选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检索一个课题,形成综述报告,而且宣布一个小组的平均成绩为每个人的成绩.在课程实验中,各组自行安排检索任务,组长负责统筹组织、管理,组员彼此交流,彼此支持,彼此质疑、解惑,共享思考与智慧.课程结束时,每组均提交了合格的检索报告,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3教学内容

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四部分展开,分为以下三个模块:(1)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检索(Why):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员反思自己日常检索行为中存在的不足及可能原因,坚定信息制胜观念,明确信息需求,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性.(2)信息检索的支撑理念(What):首先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源、信息检索原理、信息检索语言等;然后向学员推荐了各种类型的检索工具,并引导学员寻找与课题或学科专业相关的检索工具.我们压缩了信息检索基础理论和手工检索的内容,互联网检索工具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巧.(3)如何进行信息检索(How):这部分内容为教学重点,安排学生分别在互联网环境针对小组选题展开检索,学会如何科学地制定并调整检索策略,并最终将检索结果加以分析、总结,得出对课题的深入理解或探索,逐渐培养良好的检索习惯、严谨的检索思维,为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打好基础.

3“文检课”改革思路

受“引路者”理念的启发.我们改变了以往满堂灌输的讲授方式.由“教”转向“引”,主要是学员以小组方式针对某一课题,通过选择检索工具,检索出一定数量的检索结果后,对这些检索结果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综合,总结出有数据、有对比、有分析、有观点的成果.在专题信息检索过程中,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聆听者和参谋,学生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竞争个体;而是紧密团结的合作伙伴.此时,学生的知识来源于通过检索获得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见解,表达见解和解决方案的过程,来源于他人的见解,来源于教师基于实践和经验的指导.针对“文检课”改革,笔者谈几点思路.

3.1从重“获取”到重“利用”

传统的文检课更多地强调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利用方面的内容从未得到过重视或者在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及,以致形成了文检课重视检索能力培训而轻视信息利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员信息能力不完整,缺乏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后果.为此,“文检课”改革不但注重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也注重要求学员利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等方法完成综述报告,学会如何分析信息、创新信息[5]. 3.2从“重能力”到“能力与意识并重”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注重信息能力培养,淡化信息意识教育,甚至产生片面认识――只要信息能力提高了,信息意识也就随之增强.这必然影响信息意识的培养.为此,“文检课”改革从学术规范与道德、web2.0的应用、信息安全保密等多个角度突出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3.3从重“课堂讲授”到重“信息实践”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更注重课堂讲授,实验课时少、内容较单一,学生兴趣不浓,信息实践锻炼相当缺乏.大部分学员学完这门课程后对学习的感受力和注意力以及利用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均无明显提高,不能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获取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专业学习及初步的科学研究.为此,“文检课”改革将2/3的课时改为检索实验.在检索实验课时中,学员围绕选题,深入检索各类工具,最后整理出综述报告.这样既能培养学员概括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又能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4从教学方式与专业学习脱节到与专业融合

传统的文检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学员的专业学习完全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胜任培养学员信息素质的重任.[6]为此,我们鼓励学员在选题阶段尽量选择与学科专业相关联的课题;在实践阶段,鼓励学员就课题检索策略、课题研究难点、课题成果完成形式等方面咨询相关专业课程教员的意见;对论文写作部分的介绍与我校毕业设计要求紧密结合.

4“文检课”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4.1教师全程跟踪

学生在刚接到选题时可能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更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求每组建立“检索记录本”,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通过“检索记录本”和随堂指导对整个检索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根据特定的题目、特定的层面进行辅导,掌握难易程度和课题深度.

4.2学生随机提问

在检索过程中,我们随机要求各组学生对所做课题研究进度及时汇报.而在综述报告完成之后,则要求各组学生提炼综述报告的内容,通过软件展示、PPT汇报等形式交流研究成果,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汲取其他小组的长处,比学赶帮,共同提高.

4.3结合实际,不断调整改进和发展

经过“引路者”练习的训练,学生的检索技能大有提高,现不少学生可为外系外专业的学生进行检索辅导,有的可帮助老师、朋友查检资料,在检索室还能看到有学生为前来查检资料的教师、学者释疑解难,受到好评.这些成绩也是对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和鞭策.[7]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总结和调整,再通过互联网检索方式和结果的对比,学生能够更深刻感受到不同检索工具的特点,学会依据不同的信息问题以及问题的不同研究阶段,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检索方法、检索途径、检索策略等,从信息利用的层面上对信息检索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其信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