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的创刊与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22 浏览:142704

近日,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巴黎发布了“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新华社编辑出版的《参考消息》上榜列为第六位,并为中国上榜第一名.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启,走过了八十年的漫长道路.

在瑞金创刊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开幕当天宣布成立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即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抄收国民党社的电讯材料,编印内部参考资料,供苏区局和红军的高级领导参考决策.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0月,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刊名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1934年10月以后因红军开始长征,出刊条件异常艰苦,抄收电讯工作继续,但刊物停出.

在瓦窑堡复刊

1935年11月25日,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由红中社编印的《无线电日讯》在瓦窑堡复刊.从此,该刊有了较大发展,内容不仅抄收国民党社的电讯,还抄收翻译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以及来自解放区的消息,逐步成为综合国内国际和敌我双方电讯的参考刊物.1938年年底,该刊改名为《今日新闻》.1940年3月10日,《今日新闻》从油印改为铅印,成为该刊印刷史上的较大飞跃.

在延安更名至今

1942年12月1日,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合编的《参考消息》第一号在延安创刊,《今日新闻》改名为《参考消息》,这个名字―直沿用到现在.

据档案记载:到1946年9月30日,《参考消息》已出版1382期,当时基本上是每天出版一张(1942年为16开一张,大约在三至四千字左右;1946年开始改为8开一张,大约六至七千字左右),供领导同志参考(新华社档案处保存有原件,后移交给档案馆的有创刊号1至60期,1942年12月1日至1943年1月30日和1946年4、5、6、9月份的合订本).

1947年3月14日,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当时在延安的新华社总社一直坚持到3月17日夜晚才最后撤离清凉山.之后,新华社总社根据党的决定分成两个部分,小部分人员跟随主席等领导同志在陕北坚持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向太行地区转移.在总社向太行转移途中,晋冀鲁豫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部分同志,在吴敏、安岗、朱穆之、左漠野四位同志领导下,奉命在涉县东戍村和西戌村成立了新华社临时总社,并于1947年4月8日出版了转移途中的第一期《参考消息》,铅印32开小本,为4至5页,约五六千字.期间还编印过油印的《参考消息》(新华社档案处保存从1947年5月19日至6月7日出版的刊物).总社到达太行后,在1947年6月上旬出版了油印《参考消息》,一直出到11月30日,(目前新华社档案处仅保存一本《参考消息》合订本,1947年7月14日至7月30日出版的第42期至59期).从1947年12月1日开始,由油印的《参考消息》和《新闻情报》合并改为铅印的《参考消息》,由总社资料编辑室印,直到1948年4月底总社离开太行地区.另外,留在陕北的小部分同志,也编印了一种油印版《参考消息》,8开1版,1947年4月中旬出版;从12月18日起改为铅印8开2版,一直出到1948年3月20日,共出版308期.新华社档案处现存有1947年8月4日至9月30日的第96期至140期(中间缺102、106期),和12月的226、227期《参考消息》.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无论情况多么复杂,环境多么艰苦,新华社从未中断向领导提供情报的工作.当时油印的《参考消息》,纸张很粗糙,但是与许多负责同志都是一期一期认真阅读,仔细研究,从中获取敌对势力和国际时局的言论、观点和行动等消息,作为决策参考.

在新中国发展调整

1949年4月,新华社总社随党迁入北京,《参考消息》由总社翻译部负责翻译编排.

1953年前后《参考消息》除了正常出版外,还根据每日《参考消息》摘 要 编成《参考资料》(也就是过去通常所说的小参考),每日三四千字,电发各大行政区、省级报社及各分社抄收(这种小参考自《参考消息》航空发行以后即取消).1953年3月1日,根据批准的关于改进《参考消息》的方案,《参考消息》分成两种刊物出版.第一种定名为《参考消息》出版,以少量篇幅,要求精简迅速供领导同志参阅;第二种定名为《参考资料》出版,以较多篇幅,供有关业务部门及研究部门参阅及使用材料.分成两种刊物出版,既能迅速满足及时报道重要国际新闻和重要消息的要求,又能全面详尽地介绍国际动态,便于负责同志和各业务单位阅读和参考.

从1956年1月5日起,原《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内容改为由《参考资料》出版.为了领导同志的需要和阅读方便,每天从《参考资料》上、下午版中选出要闻约三万字左右,仍为16TF20多页出版《参考消息》.


这种16开版本从1947年12月1日开始出版,直到1955年12月31日,共出版2806期.

1957年2月,经新华社编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改进《参考消息》的决定,并且得到的同意.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参考消息》改版后,每天出4开4版,约两万字.从此《参考消息》由书刊型改为报纸型.这种4开版小型报纸后来增刊为8版、16版,但4开版的形式历经五十多年沿用至今.

关于《参考消息》的性质、任务和作用,1956年12月18日“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作了明确阐述:“《参考消息》是一种内部读物,它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外国通讯社、台湾国民党通讯社所播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各资产阶级通讯社和报刊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的(其中很大部分是敌视我们的,是颠倒是非和歪曲事实的,但也有一部分在某些问题上对我们有利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些材料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对一些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和宣传方针,以及其中所透露的某些事实.我们必须善于批判地看待这些材料.第二类是各兄弟国家和兄弟党的通讯社和报刊所发表而我们的报刊未刊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正如我们报刊上的许多材料一样,它们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或完全正确的,我们也必须善于有分析地看待这些材料.”认为“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和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以便避免他们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

发行范围扩大再扩大

《参考消息》从诞生之日起,作为一种内部读物,一直是赠阅,仅供高级的党内外领导干部阅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分子干部的增多,群众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参考消息》曾在阅读范围上作过多次不同程度调整和扩大.

1949年9月党批准新华社将《参考消息》由赠阅改为订阅,当月发行量从1964份增加到2947份.

在1956年11月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倡议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1956年12月18日正式发文“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明确阐述:“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的情况.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之后,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县委委员的党内外干部,机关的科长以上,部队的团级以上,高等学院讲师以上,中等学校的校长和其他因工作需要的都可以订阅.

1957年,在《参考消息》改报扩大发行前后,在党的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上,多次精辟地阐述了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目的和道理:一是要让人们接触对立面的东西,实行“种牛痘”的方针;二是要让党内外同志经风雨见市面;三是叫人们去看敌人的东西自己去分辨.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后的一次谈话中说到,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1959年,《参考消息》再次扩大发行,发行范围较前宽了许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订阅.但它还是属于内部刊物,阅读范围仍有一定控制.

1964年,指示,《参考消息》发行量要增加到100万份.

1970年7月5日,新华社上报的《参考消息》扩大订阅范围的报告经政治局通过,形成正式文件下发全国,发行范围扩大到机关全体干部,部队、工厂和农村基层党支部和知识青年.

1985年1月2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注意保存”8个字经同意正式取消.从此,《参考消息》由一份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内部刊物,成为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当然,这个过程也有反复,1987年4月1日起,《参考消息》报头加上“限国内发行”字样.1988年1月2日起,《参考消息》报头再次加上“内部发行”字样.经过了七八年的时间,1998年1月1日,《参考消息》再次取消“内部发行”字样,真正完成了从内部刊物到公开报纸的转换,不仅通过邮局发行,同时在街头报亭零售.

公开发行后的《参考消息》选材更加宽泛,内容也有所变化,除保持其国际时事政治综合日报的独家特色之外,各方面的内容都有所增加,如科学、文化以及人们普遍有兴趣的新闻.有时也刊登漫画、照片及一些插图,大大丰富和活泼了版面.同时增设了诸如《世界经济》、《世界科技》、《外国文化》、《企业管理》等许多新的栏目,汇世界之信息,荐各家之所长.

目前,《参考消息》每日发行400万份,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1957年5月17日,主席同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谈话时说:“《参考消息》要总结一下,可再行扩大,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

一份报纸,经历了八十年的风雨坎坷,越办越好、越办越大,在全球数千种报纸中名列第6、中文报纸名列第1.

一份报纸,从它诞生起就是这个国家最高领导核心的“耳目”,它不断地向党提供外电外合外社外网的各类消息,包括左、中、右的不同声音.正如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总编辑杨松曾说,你们的工作(指《参考消息》的工作)“是使党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八十年来,它一直得到国家最高领导的关注、指示和要求.

一份报纸,从它诞生起,就原原本本、原封不动,原电头、原报头、原观点地报道世界最新动态和消息,如国际共运大辩论、中印边界冲突、赫鲁晓夫、中美关系、海湾战争、硅谷高科技发展等

它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对立面――国内国际的敌对势力做什么、说什么,甚至在骂我们什么;它让人们知道,我们的朋友,对我们的批评、意见和各种不同的看法、观点.

一份报纸,它的报道捕捉和引进了许多新词和热词:如网络概念中的“信息高速公路”、美国的“星球大战”、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新经济”和“全球化”等

一份报纸,短短几万字,却汇集了每天的国际时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以及世界珍奇佚事,反映及时、表述明确、文字简洁、直奔主题.

一份报纸,它的刊名“参考消息”四字摘自鲁迅笔迹,因为说过,“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他有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可贵性格”,“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方向的民族英雄”.用鲁迅的字作刊名,表达了这份记述敌人、路人、友人不同言论的消息总汇的办报人的真正心声.

197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外宾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一种最好的报纸,就是我们的《参考消息》.”这是对《参考消息》最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