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19 浏览:155510

摘 要 :古籍文献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下古籍文献整理的新方式, 探讨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关 键 词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39-02

古籍文献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记载着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大部分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破旧不堪,从而影响了古籍的利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加工成数字化产品,使读者在不接触到古籍实物的情况下,同样能够研究和利用古籍,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随着文献信息载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古籍的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怎么写作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古籍文献分类方法繁多

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庞杂,概括起来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但是,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采用何种分类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手工编目时期,各图书馆便采用不同的分类法,如《中图法》、《四库法》、《人大法》、《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等.甚至有的馆咳出现了同馆数法的现象,如在线装书中,善本书利用《四库法》分类,善本书以外的线装书利用《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进行分类.目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主张利用《中图法》,一种主张利用《四库法》.古籍文献分类的不统一,给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带来很大的困难.《四库法》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大成,有较完善的分类体系,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但其分类较粗,类目较少,尤其是近代出现的一些科技方面的图书利用《四库法》就存在无法入类的问题.《中图法》科学性强,编制技术先进,体系完备,且不断修订,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适合广大读者的检索习惯.但由于古籍文献常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而有的古籍不能恰当地按《中图法》进行分类.对古籍编目而言,两种分类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在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对一部古籍文献,既著录《中图法》的分类号,也著录在《四库法》中的类目,形成两个完整的分类检索体系,使古籍分类更趋完善,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2.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风险问题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成果数字化古籍产品无疑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结晶.因此,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保存相当重要.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关于数字化古籍保存风险的讨论甚少,更谈不上制定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规范.众所周知,传统古籍存在单独实体,平时能够总体把握实体的损毁情况.数字化古籍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其他载体中,由于长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也会造成载体的物理劣变、机械磨损或毁坏;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以及数据保存人员的变动等均可造成难以逆转的数据丢失.

3.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复投入问题

前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数量繁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仅靠一个单位或组织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是不现实的.目前中国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机构协调指导,加上开发单位,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商业机构加入到古籍数字化队伍中,造成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要避免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重复投入,就应该走协同合作之路.可成立全国性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将与古籍有关的教学研究机构、机构以及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商业机构纳入管理范围,多家参与联合共建,以统筹规划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4.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在录入文本前对古籍进行整理.古籍整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中文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而且还要会编制数据库,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研究古籍文献.而目前较为普遍的现状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懂信息技术, 而信息技术人员对古籍知识又缺乏一定的了解.国家图书馆陈力研究馆员曾提到该馆进行“数字方志”项目时,由于录入人员水平有限,将大量的异形字、异体字和简繁字视为不同的汉字加以录入,不仅增加了录入工作量,更对检索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数字化古籍“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古籍数字化对从事古籍整理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要加强古籍数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前业界急需一批既精通古籍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1.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

古籍文献数量庞大,且分散各地,仅由一个单位或组织来负责完成某一专业领域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困难的,需多方合作才能进行.而目前国内古籍数字化工作尚缺乏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导致各开发单位各自为政,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等现象.如1998年光盘版的《四库全书》在国内至少出现了三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此笔者建议,要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联合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审批全国范围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选题和立项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剔除重复的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和意义不大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有意义的重点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减少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问题.

2.加大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开发力度

古籍文献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它的艰涩难懂和“深闺秘藏”使其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省市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做了大量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如山东省图书馆于1996 年至1998 年4 月完成的善本书目的回溯建库工作;上海大学图书馆在1996 年将善本古籍以图像形式扫描,制作成全文光盘;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目录电脑检索系统》,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古籍目录检索手段,但大量的古籍文献仍处于塔之巅.因此,要加大古籍文献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广纳资金,扩大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范围,积极拓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渠道,充分发掘古籍文献的价值与财富,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3.注重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要掌握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还要会编制数据库, 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即需要既懂古籍文献整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对这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如可在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内容和深度,也可在图书馆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中适当吸收计算机专业人才攻读硕士研究生.另外,对在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则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古籍文献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数字化的古籍,不仅可以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怎么写作.尽管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中尚有很多问题亟待图书馆界同仁研究和探讨,但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古籍文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籍文献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