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连辞格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79 浏览:29997

【摘 要】本文在具有较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从拈连的定义、要素、类型、功能和与其他辞格辨析等方面对我国修辞学界的拈连辞格研究作了介绍和简单的评述.

【关 键 词 】拈连 ;综述

一、 拈连辞格的定义

拈连格最初作为具有特征的一种辞格概括到修辞格里是在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写发凡》著作中提出的.陈望道拈连定义: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汇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无论甲项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1963年出版的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设“连物”一式,实际上就是“拈连”辞格,“连物式是甲乙两类事物连起来叙说的时候,把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连带地应用于乙事物方面,这样就能反映深切殷厚的情谊,就能显出特殊的形象力.甲类事物往往是具体的,乙类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连带地应用的动词,一般是动作动词”.之后,学术界对拈连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关于拈连的定义,诸家主要观点基本一致:

黄民裕的《辞格汇编》(1984):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拈连,又叫顺连或关连.

80年代出版的倪宝元先生的《修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这种词语的活用叫“拈连”.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1991):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

崔绍范《修辞学概要》(1993):利用特定的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的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叫拈连.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在叙述有关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拈连.

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2001):在完成一个常规陈述或描写后,违反词语的搭配习惯,将其中一个成分顺势与另一个本来不能搭配的词语进行嫁接式组合,从而产生两个相关联的陈述或描写结构.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2004):当甲乙两件事情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同这个词语是联系不上的.上述学者对拈连所下的定义应该说都把握了拈连作为辞格的本质.

然而,程希岚(1984)却跟上面诸家定义不同.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认为拈连是利用一个现成的词语,或反其意或顺其意,将其局部加以变动,生发出一个与之相应的新的词语.在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修辞新例》中提到这样两个例子:

7.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

8.他把党和人民对他的要求置之度外,而把他对于党和人民的要求置之度内了.

文章认为,这种“把现成的词语更动一个字而创造出新的词语,且使两者前后连用的辞格,是“新拈连”.胡裕树提出的“新拈连”定义同程希岚、吴鼎所下的拈连的定义本质是相同的.但是于树泉《“同格异称”现象一例》(1995)文中指出“组字、仿词、仿拟、反连、新拈连,并不是五种不同的辞格,而是同一辞格的五种不同说法,也即‘一格多称’.”于树泉将这同一辞格的五种名称正名为“反连”,不认为是拈连.对于这种现象,王永鑫早在1984年就提出将这种辞格命名为“仿连”.我比较同意王永鑫的观点,不认为这种辞格可以算作拈连,主张称为“仿连”. “一是‘仿造’,一是‘连用’,较为确切地全而地表示这种辞格的特点.给一种事物命名总是要求尽可能完满地概括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二、拈连辞格的要素

修辞学界对拈连要素的研究比较少,观点也比较一致,无非就是对各个要素的命名不同.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拈连由本体、拈词和拈体组成.王勤(1995)《汉语修辞通论》写到拈连是由前项、后项和拈连词三要素构成.周春林2009年发表的《拈连的辞格要素及其辞格结构类型》中也同样认为拈连的要素包括本体、拈体和拈词.

三、拈连辞格的类型

修辞学界对拈连辞格的分类角度各不相同.从拈词的词性角度分类的,如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常见的拈连有三种:拈动词的、拈形容词的和拈名词的.从拈连词的词性着眼,如周健民、刘善群的论文《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1994)认为拈连可分为四类:动词拈连、名词拈连、量词拈连和活用词类拈连.从拈连的表现方式分类的,如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将拈连分为反连和关连.吴鼎的论文《试论拈连》认为拈连可以分为顺连、反连、类连、音连四种.根据构成拈连的前后项的不同情况分类,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指出拈连分为自然拈连和借喻拈连.根据构成拈连间的结构关系不同分类的,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认为拈连分为谓宾拈连和主谓拈连.2004年谢英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论文《拈连辞格的构成与认定》在主谓式拈连和述宾式拈连之外又增加了状中式拈连和述补式拈连.周春林《拈连的辞格要素以及辞格结构类型》(2009)把拈连分为主谓式拈连、动宾式拈连和偏正式拈连.以拈连辞格的本质特征为标准的,如孟昭泉的《拈连辞格的分类》(1993)把拈连分为三大类:常式拈连、变式拈连和杈式拈连.


四、拈连辞格的功能

拈连具有多种修辞效果,功能丰富.修辞学界诸家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1、利用反义词的关系构成反连式,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2、适当地运用拈连式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使语势一泻直下,势不可遏,同时,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心情.它形式新奇,促人联想.用拈连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拈连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进到事物的实质. 五、拈连辞格与其他辞格的区别

(一)、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周永惠《拈连的结构和范围》(1992)提出一种新的辞格辨析角度――拈连和比拟的心理基础.作者认为拈连的心理基础主要是联想,而比拟的心理基础主要根植与想象.在判断这两种辞格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出各自的心理基础,并结合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1997)指出“拈连与拟物有相同之处,都涉及到两种事物.”“如果只从‘把一事物当做另一事物’或者说‘把只用于甲事物的词也用于乙事物”这些高度概括的“定义”出发,那么界限是很难划清的.”作者提出新观点,要“正确的地进行辞格分析,必须巧妙地结合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指出拈连和比拟都是词语的移用.但是拈连是有痕迹的移用,构成连锁式的格式.比拟是不漏痕迹的直接移用,没有拈连那样结构紧凑.

(二)、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倪元宝《大学修辞》1994从意义和结构连个角度对拈连和移就进行辨析.指出拈连所移的词是不表情状的词,不构成限定关系.

刘筠的论文《论“移就”与“拈连”、“拟人”的异同》(1998)同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拈连和移就进行区别,观点和倪元宝一致.指出“拈连不同于移就,拈连要利用上下文的联系,不限于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不限于构成限定关系.”

六、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拈连辞格的研究由来已久,已有了很大的成就,对拈连的定义、要素、类型、修辞效果、与其他辞格的比较、拈连构成的心理基础等方面又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表现了拈连辞格具有的语言魅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拈连的界定、分类、与其他辞格比较等仍存在很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李阳(1988.7-),女,河北邢台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