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57 浏览:156444

摘 要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改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在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众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理论、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全面总结已有理论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于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理论建议.

关 键 词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度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如影随形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因此,如何解决流动性问题成为全球金融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在中国最近出现的银行业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再次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本文认为2013年中国银行业出现的普遍的流动性不足暴露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缺陷,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我国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本文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探讨我国当前股份制银行存在的流动性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改进.

二、国内外研究背景及动态

2.1 国内外流动性风险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性的债务危机的背景下,Diamond和Dybvig(1983)发表了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即D-D模型,指出商业银行作为相似度检测机构一方面在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期限较长的贷款,商业银行作为这样一个转换中心把短期流动性负债转换为非流动性资产,这种转换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存款合约并最终为金融市场创造了流动性,但其中流动性负债与非流动性资产的转化导致银行承担了相应的流动性风险,这就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姚长辉(1997)认为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存在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表面原因是由于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不匹配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深层原因则是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很难兼顾.另外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央行政策导向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相当大的影响.傅一书(1998)认为在防范银行所面临的其他风险的基础上,强化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合理进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以及制定切合实际的流动性管理计划,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银行政策支持措施,从而能够对流动性风险从更深层次进行防范.Duffle和Alexandre(2001)通过建立流动性风险模型研究银行最小交易成本与保持流动性关系,说明流动性资产与非流动性资产处理的选择问题上,如果目标是要保持流动性就应先处理非流动性资产,如果目标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就应先处理流动性资产.

2.2 国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2.1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三个阶段

商业银行从产生到发展的几百年间,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由资产管理理论发展为负债管理理论、直至目前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其中资产管理理论,包括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其共同的特点是从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方面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商业贷款理论主要观点是银行只能将资金进行短期贷款而不发放长期贷款以防范流动性风险.资产转换理论则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要求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流动性较高的证券上.预期收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在预期收入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即使长期贷款也可以安全收回.而负债管理理论则主张银行通过主动负债来获得流动性但该理论不足之处在于主动负债依赖外部借入资金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由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将二者有机结合便演变出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应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并重,针对资产与负债的缺口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2.2.2 微观层面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Mckinney(1977)提出流动性的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对最糟糕情况的数据分析来测算小银行的流动性需求.Kane(1979)指出许多大型商业银行运用负债管理理论的思想,通过主动负债进行流动性管理,但此举也扩大了其流动性敞口因而增加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Duffle和Alexandre(2001) 通过建立流动性风险模型研究银行最小交易成本与保持流动性关系,指出当面临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在流动性资产与非流动性资产的处理上存在不一样的选择.Kashyap(2002)提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决策模型.Thomas和wang(2004)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应对流动性冲击.

2.2.3 宏观层面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微观层面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着眼于研究通过改善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来应对流动性风险.而仅靠银行单独来应对风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业系统的流动性问题,必须进行宏观政策干预.而宏观层面的流动性管理研究,则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提出应对风险的机制,包括暂停支付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

1. 暂停支付机制

主要通过经验数据测算出银行的一个风险临界值,当市场情况接触到临界值时,银行应立即采取暂停取款人的提款要求.此机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D-D模型(1983)的主要观点,该模型提出存在无挤兑的高效率均衡和发生挤兑的低效率均衡,而低效率的挤兑均衡结果往往比简单持有资产更糟,此时实行暂停支付可以防止挤兑均衡的出现.

2. 存款保险制度

D-D模型证明当存款者发生恐慌时出现的挤兑是存款者的预期变坏造成的,可以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或为银行存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方式改变这种预期,避免挤兑出现.Mcculloch和Yu(1989)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中政府扮演的角色.而Ely(1986)则认为,D-D模型中没有考虑到道德风险的因素,存款保险能够避免挤兑风险的前提是存款保险人本身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否则,这种银行挤兑风险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 3. 最后贷款人制度

Bagehot(1873)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最后贷款人制度,指出各国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银行承担.由于完全依靠市场还能够完全应对流动性的冲击,而最后贷款人在流动性问题发生时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贷款,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提供了保障.Repullo(2000)研究了关于最后贷款人职能的最优配置,他认为银行应该在较小的流动性问题出现时作为最后贷款人;而当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时应由存款保险人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2.3 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方法

1. 财务指标法

即运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计算衡量流动性的财务指标,分析银行流动性的状况.常常运用存贷比率、比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等进行综合衡量.

2.市场信号体系

财务指标法着重于从资产负债表项目之间的关系中获得行流动性状况的信息,而市场信号法则是银行经理通过观察市场对银行的反应来捕捉银行流动性的信息.例如,通过分析存款的变化、证券的变化、银行发行债务工具的溢价、资产变现成本、在银行的借款情况等来综合评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3.线性规划法

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要求合理配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而线性规划法是讨论如何有效配置资产的一种方法.相关文献也广泛存在,例如出现较早的理论研究由Kalman (1 967)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说明如何对银行资产管理最优选择作出决策.但线性规划模型仅考虑了证券组合的风险而忽略了资产负债的匹配性和交易成本等其他不确定性因素.

4.VaR法

VaR风险价值方法将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纳入风险度量模型,是一种科学的度量方法.巴塞尔委员会对VaR方法的应用也提出了书面规定,在2004年全面且正式推广运用VaR对资本充足率提供计算基础.Engle(1982)提出了更能够模拟现实情境的基于ARCH和GARCH模型的VaR法.此外,针对涉及较长周期的风险投资组合有学者提出了长程VaR的估计,目前常用的是平方根法则.

三、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思考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动态来看,国外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均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基础之上的.在我国,流动性风险虽然也有相当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并没有太多理论学者关注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应对问题,相关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仍旧缺乏.而我国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意味着一味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并不会适应我国国情.本文从当前的银行业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为出发点,来研究和总结现有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并从中汲取养料提出针对于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建议.(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