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附红细胞体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293 浏览:35316

【关 键 词 】儿童;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较少见的人畜共患病传染病,其系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感染所致.研究表明该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1],易感染抵抗力较低的人群,故儿童可能为该病原菌的易感人群,本文将我科收治的1例儿童人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报道,可为临床儿童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临床资料

患儿,男,6岁,主因“间断发热2月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入院.患儿入院前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热前无寒战,发热时反复出现面部及躯干部红色皮疹,伴有瘙痒,热退后皮疹消退,热后无大汗淋漓,院外予以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停药后体温复升高,遂入住我院,时发现患儿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考虑为“病毒性肝炎,风湿性疾病?”予以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控制欠佳转往上级医院,住院半月余,最终诊断“脓毒败血症,支原体感染”,予以“阿奇霉素、保肝药”等治疗后患儿热退,肝功能好转出院,停药1周后患儿再次出现发热,热峰为38.5℃,遂入住我院.

2入院查体

体温38.5℃,面部及躯干部可及散在分布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腰腹部热退后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咽充血,咽喉壁可见淋巴滤泡,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均可触及数枚绿豆至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好,无触痛,表面未见红肿破溃,腹软,肝脏肋下约3.0cm,质软,脾脏肋下约2.0cm,质软,心肺查体未见异常.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1*10^9/l,红细胞计数4.72*10^12/l,血小板计数108*10^9/l,血红蛋白121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2%,淋巴细胞百分比37.5单核细胞百分比2.9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2,C反应蛋白:23.5mg/l,血沉11mm/h.

呼吸病原检测:血清MP-IgM:阳性,EB-IgM:弱阳性,TB-DOT-IgM:阴性.

生化:谷草转氨酶910u/l谷丙转氨酶372u/l谷氨酰胺转肽酶246u/l总蛋白52.7g/l白蛋白28.1g/l结合胆红素34.0umol/l乳酸脱氢酶14630u/l肌酸激酶1022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6u/l总胆固醇2.63mmol/l甘油三酯3.32mmol/l.

4诊疗经过

入院后予以头孢曲松、热毒宁抗感染及保肝等治疗,患儿情况未见明显好转,体温控制欠佳,呈弛张热,热前有寒战表现,发热时皮肤仍出现红色丘疹样皮疹,且述有头疼,有喷射性呕吐,有胸前憋闷,伴有呼吸急促,行肥达氏、查找疟原虫等检查未见异常,予以降低颅内压、赖氨匹林对症处理,热可退,热后伴有大汗淋漓,但3-4小时后体温复升高,遂前往北京检查,予以行外周血瑞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未见疟原虫,但30%红细胞表面有附红细胞提的存在(见图1-3),折光性较强,发亮,形似气泡,呈多边形外观,边缘不光滑,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予以蒿甲醚口服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1周后从复查血图片示附红细胞体<1%.

既往史:患儿居住于农村,家中饲养猪,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疫区接触示,否认肿瘤、高血压等家族性遗传病病史.

5讨论

人附红细胞体病在1986年首次由Punteric[2]等发现,1992年冯立明[3]等报道了国内的首例附红细胞体病,后于江苏、山东、河北、福建[4-5]等地均发现有人畜之间的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表明附红细胞体既有立克次体又有原虫的特点,但国际上现普遍认为该为立克次体的可能性较大,其为条件致病菌,感染的病原体潜伏于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体内附红细胞体可感染较多的细胞(30%-70%)引起临床症状,近期亦有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儿童为易感人群.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接触、血源、垂直和媒介昆虫传播,传染源多为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由节肢动物或吸血昆虫传播,当附红细胞体进入人体后,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人类患病者多有动物接触史,但人群的患病率较低.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寄生按数量分为:为1%-29%(轻度),2为30%-59%(中度),为》60%(重度),感染后人群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黄疸及寒战等表现,严重者可致乳酸脱氢酶、转氨酶等异常的升高,临床易与疟疾、败血症甚至是血液系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相鉴别.


因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其检查方法主要有:①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片检查,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患肠道呈蓝紫色的.这光强的小体,单个、成团、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严重者红细胞可变成空泡状.②血液压滴法:将患者新鲜血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抗凝,取一滴压片后于1000倍油镜下可见形态多样的折光小体,有较强的运动性,当接触到红细胞后停止运动.③利用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试验等检测附红细胞体抗体.

该病的治疗尚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常用的药物有四环素、强力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喹诺酮类、甲硝唑、蒿甲醚等对附红细胞体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早期诊断及治疗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程前沿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并发严重肝功能损伤等情况.临床上对长期发热、寒战、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应提高警惕,便于早期诊断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减少该疾病的流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