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位文撰写中常见问题与相应

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762 浏览:58587

摘 要 :本科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响了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当前在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种问题也反映在哲学学科之中.加强本科学位论文的规范性,提高本科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关注点.本文在对本科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基础之上,指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本科学位论文;高等院校;规范体系;质量;哲学

本科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正是基于对学位论文性质的认识,各高校普遍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尽管如此,基于多种原因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以哲学学科学位论文撰写为例,对本科学位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展开探讨.

一、本科学位论文的性质与常见问题

本科学位论文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进行的重要理论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检验.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并拟定了相应的撰写规范.一般而言,在本科学位论文写作的主体内容上主要包括:标题、摘 要 、关 键 词 、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标题”是对论文主体思想与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不超过40字.论文“摘 要 ”需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理论意义等,一般在100-300字之间.论文“关 键 词 ”就词源学而言来源于英文“keywords”,一般要求3-8个词组.论文“目录”一般要求到标题,既要层次清晰,又要与论文标题所反映的主体内容相一致.论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是对文章所要解决问题的集中表述,正文的论述要求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文字凝练、通顺.“参考文献”一般要求作者将论文中所引用的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列出.此外,各高等院校还对毕业论文的排版模式、注释、附录、致谢等进行了相应规定.

尽管教育部门及各高校一再强调本科学位论文的重要性与规范性,如2004年教育部下文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与此同时,国家标准局也同样颁布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写作方法》.颁布的该标准要求学术论文一般由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 要 、关 键 词 四项内容,而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4项内容.尽管如此,学生们在设计与写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总体而言,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

第一,正文标题层次设计混乱.尽管在国家标准局所颁发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写作方法》中,已对正文标题从内容到层次做了严格的说明,但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标题的内容不够规范,如有的哲学论文标题长达60字,有的标题则直接与论文题目相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章、节”等纲目设计混乱,如有的论文“第一章”与“第2章”、“第一节”与“第2节”等现象并存.此外,最为突出的则表现为标题题目无法准确的表述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是与正文所要表述的思想无关.

第二,参考文献设计混乱.参考文献一般包括责任者、文献名、文献类型、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等信息.学生们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所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排列标准混乱、参考文献信息不全、参考文献引用错误、外文参考文献相对不足等.例如,本科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特别是对外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所存问题较大,这种问题集中表现为或是对于外文文献的占有相当有限.与中文文献的引用相比,外文文献引用量明显不足;或是仅仅将外文文献例出而无任何的引用与参考,仅仅是为了充当门面.又如,本科学生在文献排列标准方面也较为混乱,或是将中外文文献混乱排列,或是将马恩著作、研究对象著作等混乱放于文献中而不加区分.

此外,在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在选题中存在着选题过大、选题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在技术上存在着运用图表、语言表述等不规范方面的问题;在积累上存在着积累匮乏、深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本科学位论文还呈现出抄袭等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哲学学科学位论文撰写的复杂性

尽管各个高等院校普遍重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基于多种原因,学生们在写作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问题也出现在哲学学科中,而这种出现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科性质相关.首先,与其它学科相比,哲学学科无论就研究内容、对象等而言,都具有相对的多变性.虽就词源学而言,哲学(philosophia)在古希腊语中的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者说是“爱智慧”.但这种词源学上的明确性,并不代表对哲学本身理解的明确性.就此点,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哲学史画卷清晰地看到,就作为个体的哲学家而言,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给予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发现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安瑟尔谟、奥古斯丁到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再到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德里达等,他们对哲学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另一方面,就大的哲学流派而言,以现代哲学为例,我们看到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面对着同样的一个言说对象,人们会有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如此的大相庭径与充满歧义?在我看来,哲学理解的复杂性,一方面源于哲学本身的复杂性,而哲学本身的复杂性又源于人自身的复杂性.说到底,哲学的谜底就是人自身的谜底,当我们把惊奇与探索的目光投放出去,我们会发现,实则最大的谜就是我们自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那个在德尔菲神宙中发出的神喻才说,那个生的很丑而死的却很美的苏格拉底是当时最智慧的人.另一方面则源于哲学的特性,哲学的问题常常是无解的,它不会像科学那样随着研究和争论的深入而日益明晰化,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一些无解的、无“标准”答案的问题.哲学不同于科学,哲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他会使你随着知识的增多而怀疑同步增长.也正是基于哲学的这种特性,导致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级的学习很难形成对哲学的深入理解.而这种对学科本身理解的难以深入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哲学学科的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呈现出要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的诸多问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