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早期应用与临床疗效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14 浏览:125204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008年1月起,对109例28~32周早产儿进行了RDS早期呼吸支持和治疗观察对比,以探讨N—IPPV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109例,出生后30分钟内,28~32周的早产儿.排除标准:①剖宫产儿;②糖尿病母亲;③母亲产前1周用糖皮质激素;④小于胎龄儿;⑤产房分娩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明显的胸廓畸形.应用随机数字法将109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间歇正压通气)和对照组(持续正压通气);RDS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早产儿RDS的诊断标准[2].

方法:①分组及N—IPPV的使用:观察组早产儿在出生后只要自主呼吸>30次/分;或者患儿FiO2≥40%,经皮血氧饱和度波动在93%~96%,X线胸片显示有RDS的早期征象,即积极进行N—IPPV的呼吸管理.选择鼻导管连接呼吸机,呼吸机初调参数为FiO2≥40%;RR 30~40次/分;Ti 0.3~0.4秒及I/E 1:1.5;PIP<30cmH2O;MAP 5cmH2O;PEEP 2~3cmH2O.对照组在上述同等条件下予以鼻导管N—CPAP支持,FiO2≥40%,压力4~6cmH2O,氧流量5~10L/分[3].②应用气管插管给PS并机械通气:当血PaO2≤50mmHg或PCO2≥70mmHg,且pH<7.2,或FiO2在30分钟内才升至80%,或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胸片显示Ⅲ级以上RDS征象者行气管插管给1剂PS(80~120mg/kg),随后机械通气.③检测指标: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6小时内常规拍床旁X线胸片,在任何时候安静状态下,当FiO2≥40%,TcSO2<93%并持续30分钟以上,或自主呼吸>50次/分或<30次/分,出现、三凹征等,或气管插管需机械通气均进行胸部X线检查.于日龄3小时、7小时,之后每2周做头颅B超检查有无脑室内或室管膜下出血.两组患儿的其他治疗与监护基本一致,且每12小时至少做1次血气分析,根据心电监护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FiO2.当患儿日龄>4天、能停用N—IPPV和N—CPAP时,吸氧氧流量<5L/分或吸入空气时TcSO2>93%、呼吸频率≤50次/分,且再没有DRS影像学征象者被视为正常.NRDS按照肺泡萎陷程度分为4级[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的基本特征在胎龄、体重、性别及Apgar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呼吸支持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S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早产儿RDS的诊断标准[2].

观察组RDS发生率29.4%,对照组51.7%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RDS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后72小时内施行机械通气率19.6%,对照组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经X线胸片显示无肺气肿、气胸和肺炎改变.见表1.

讨论

新生儿呼吸支持降低了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率,改善了活产儿的预后.由于临床广泛使用的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带来的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等远期不良预后,促使选择非侵入性的无创机械通气.它可避免不良作用,并达到保护性通气和呼吸支持与治疗的目的.

N—IPPV和N—CPAP对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应用原理基本一致,于呼吸回路中在呼气末提高正压可使萎陷的或即将萎陷的肺泡扩张,缩短气体弥散的距离,增加氧和能力,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使之过渡到正常通气.N—IPPV所具有的优势在于N—IPPV是在N—CPAP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频率的间歇正压,而增加肺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提高平均气道压力,提高肺容量和支持肺泡扩张,增加气体交换,减少患儿的呼吸做功,从而使N—IPPV更具有呼吸支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将出生后30分钟内应用N—IPPV和N—CPAP均定义为早期预防.本组资料显示,应用N—IPPV的起始时间18.0分钟,应用N—CPAP的起始时间20.0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机总时间N—IPPV 96.1小时,N—CPAP 116.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RDS的早产儿均可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是从应用总时间上早期RDS的治疗效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从X线胸片显示应用N—IPPV中未发生肺气肿、气漏和肺炎,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