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添加配方奶降低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73 浏览:82975

【摘 要 】 目的:探讨适时添加配方奶对降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经皮黄疸仪筛查出80例新生儿黄疸,指数10~12 mg/dl,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添加配方奶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以母乳为主日常护理.结果:实验组黄疸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儿科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适时添加配方奶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 键 词 】 黄疸; 新生儿; 配方奶; 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85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近年来,由于食品使用激素、农药、添加剂等,母亲孕期不合理饮食,母婴同室对新生儿黄疸的筛查力加强,新生儿分娩后3~4 d,黄疸指数逐渐升高,笔者在母婴同室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新生儿黄疸处于10~12 mg/dl时,给予合理的临床干预,可有效降低黄疸指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12月足月新生儿80例,体重2500~4000 g,apgar评分8~10分,新生儿黄疸指数10~12 mg/dl,母亲无基础疾病和合并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

1.2 正常胆红素诊断标准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9 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5 mg/dl,或者每天上升低于5 mg/dl[1].

1.3 筛查原理 采用JH20-1B型经皮黄疸仪,每天专人将仪器探头前端面紧贴新生儿前额,轻轻按压,氙闪光灯发出的光线经探头外环的光导纤维导引到皮肤表面,并直射皮下.光波在皮肤反复散射与吸收,最终回到探头内环的光导纤维,通过计算450 nm和550 nm两种光波的光密度差异,得到经皮黄疸仪的测量值[2].

1.4 方法 实验组添加配方奶早期干预,对照组以母乳为主日常护理.添加配方奶:当新生儿经皮黄疸指数达10~12 mg/dl时,在喂母乳之后,给予国际或国内正规品牌1段配方牛奶40~60 ml,小勺或杯喂哺,让新生儿有满足感,连续使用1~3 d.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补充配方奶1、2、3 d,黄疸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字2等于3.84,P<0.05);对照组黄疸≥12.9 mg/dl新生儿转儿科例数明显高于实验组( 字2=21.33,P<0.01).详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最初几天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指数逐渐升高,出生3~4 d,黄疸指数峰值维持在10~12 ml/dl居多,此时如处理不当,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有部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从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组胆红素值10~12 ml/dl时,添加配方奶1~3 d,黄疸发生例数明显下降(P<0.05).由于分娩初期母乳量较少,新生儿母乳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均可使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3].又因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成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物质,易使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以及由于母乳摄入不足,而使胎粪排出延迟,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加重黄疸,而及时增加配方奶,可加速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轻黄疸.

对照组转诊例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对于黄疸指数超过12.9 ml/dl时,经口服退黄药效果不满意,及时转儿科治疗,防止神经毒性作用,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混合喂养儿吃奶量多,可加速肠蠕动,促进排泄,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减轻黄疸.

总之,母婴同室经皮测新生儿黄疸已常规化,及时筛查出临界黄疸指数值,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对降低新生儿黄疸,提高人口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