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的风险处理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39 浏览:42604

[摘 要] 随着麻醉设备改善和技术提高,麻醉相关死亡明显降低.但是,小儿麻醉死亡率高于成人,并且年龄越小,麻醉相关死亡率越高.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小儿麻醉恢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加强麻醉苏醒期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治疗早期出现的并发症,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大大降低小儿的麻醉后病死率.

手术后早期各种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除,是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高发期之一.在麻醉恢复室内对病人进行严密的监护和观察,利于对病人苏醒期麻醉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小儿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处理办法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病儿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又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临床研究显示,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是舌后坠、分泌物和异物阻塞气道[1].由于婴幼儿舌体相对较大,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咽腔较狭窄,且术后恢复期麻醉作用还有部分残留,舌肌、下颌肌肌张力尚未完全恢复等均可导致舌后坠,若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般无大碍.分泌物或血块等异物阻塞气道也是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术前存在呼吸道炎症、术前没有用药、口腔和耳鼻喉科手术后病儿,对于呼吸道感染的病儿须积极控制感染,择期手术;术前未用药者,术中要及时补用抗胆碱能药(阿托品、东莨菪碱);对于咽喉部分泌物和异物应及时加以清除.对于喉头声门下水肿和喉痉挛这类少见的并发症,因病情危重,可危及生命,故需引起足够重视.喉头声门下水肿可能因气管导管过粗引起,故对气管导管过粗者,应选择小一号气管导管,拔管前宜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减轻导管压迫黏膜而引起的水肿,拔管后可给予雾化吸入.对既往有喘息性气管炎史的病儿,在拔管前宜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减轻气道的应激反应,同时在适当麻醉深度时拔管,然后面罩供氧.对喉痉挛气管阻塞严重者应紧急行气管切开挽救病儿生命,或静脉注射肌松药解除痉挛,再行气管插管.

呼吸抑制是呼吸系统另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麻醉深、时间长的大手术后,各种麻醉药物作用尚未完全清除,从而引起对呼吸中枢的抑制和对呼吸肌的综合作用所致,可根据情况采用麻醉性镇痛药拮抗剂纳洛酮或抗胆碱酯酶和抗胆碱药联合应用,其他对症处理.

2.低血压

低血压是常见的循环系统并发症.婴幼儿期压力感受器发育不良[2],对容量血管的控制较差,故对低血容量反应较差.低血压多由于血容量不足引起,如术前禁食,术中出血,术后渗血、渗液而未能及时补足等.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心排血量更多依赖于较快的心率以维持正常,心动过缓也可致低血压,应针对病因给予纠正.

3.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也是术后恢复期常见并发症.手术时间长,眼、耳、上腹部手术及应用、麻醉性镇痛药者较易发生.术中静脉注射氟哌啶醇75ug/kg可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地塞米松也有良好的止吐作用.

4.心律失常

小儿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率减慢.虽然心率减慢发生率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婴幼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太成熟,心脏包含的能引起心血管收缩的成分较少,所以心排血量更多的是依赖于心率,而不是每搏量.心率减慢意味着心排血量的不足.有报道认为小儿心搏缓慢较心动过速更让人担忧.因此小儿麻醉及麻醉恢复过程中如果出现心率减慢应予以重视,需注意检查通气状况,充分供氧并给予阿托品治疗.

5.肌张力恢复延迟

新生儿肌张力恢复延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婴幼儿、儿童.这除了与新生儿药物代谢减慢有关,还与新生儿术中保暖工作密切相关.因为麻醉过程中若新生儿的体温不升可造成肌松药等麻醉药物的代谢延迟,故术中要注意加强保温.麻醉中机体产热功能降低,麻醉药物抑制婴儿维持正常体温的反射过程、阻断寒战反射,某些药物使周围血管扩张而增加散热,严重失血致循环功能紊乱而加重体温失调,且术前、术中体表大面积裸露,体腔开放,脏器外置,冷液体、冷血的输入都加重体温的下降.术中、术后要维持较高的环境温度,静脉输入和冲洗的液体必要时应加温[3].拔管时若发现患儿自主呼吸弱,对刺激反应差,肌肉张力低,在加强保暖的同时还可予以新斯的明、纳洛酮拮抗,必要时可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ICU继续观测.

手术结束后的数小时内,麻醉作用并未终止,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的作用尚未消失,保护性反射尚未恢复,是麻醉后并发症的高发期.有资料表明,病儿在术后的转运途中以及回到病房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可达24%~50%,手术后死亡病例有一半以上发生在术后24h内.麻醉恢复室的建立为手术后病人的平稳过渡提供了保障[4],其在麻醉病人的恢复、麻醉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