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其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69 浏览:146056

【摘 要 】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同时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干扰因素.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随机抽取老年住院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睡眠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 键 词 】 护理干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15-02

睡眠是人类重要的生理需求,对于老年住院患者来说尤其重要.良好的睡眠可以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加速疾病的专柜;而睡眠质量差,则会导致人体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资料显示[1],由于受各种疾病的困扰,80%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如何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睡眠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我院对30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详述如下,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伴有睡眠年障碍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6.3±5.6)岁;实验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2±7.3)岁.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基础疾病,采取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与睡眠护理干预,具体为:①患者住院后,及时对患者进行住院指导,熟悉医院环境,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绪波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睡眠障碍的不良因素,引导患者规律作息,充足睡眠;②构建安静、和谐的睡眠环境,要保持病房的干净、舒适,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夜间避免强光和环境嘈杂,合理安排陪护人员,及时为患者更换整洁、干净的床上用品;③健康宣传,医护人员要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变化、用药指导,消除疾病带来的恐惧感,及时发现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④医护人员根据个体差异,为每位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促进患者劳逸结合,提高睡眠质量;⑤根据患者个人嗜好[2],睡前为其播放轻柔的音乐或者鼓励其适当散步、睡前饮一杯牛奶等,让患者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安然入睡;⑥对于有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睡前可遵医嘱,给与适量的镇定剂、催眠药等,但应严格控制药量,避免盲目、过量服用,造成严重后果[3].

1.2.2 影响因素调查方法[4] 参考有关文献,自行制定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疾病、心理、环境等项目,每隔项目备有“影响”、“不影响”两个选项,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符合自己的项目栏打“√”,发放调查表共60分,收回60份.患者住院后2-3天进行首次调查,护理干预后再次进行调查,前后对比.

1.3 效果评价 住院时间、治愈率、睡眠质量.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结合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等方面予以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都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 论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出现睡眠时相提前、多相性睡眠模式[6],老年患者常合并多慢性疾病,各种疾病产生可同时影响睡眠,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或药物本身产生的副反应也可引起睡眠障碍,因此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的睡眠已成为一项特殊的重要的护理工作内容.我院对30例患者进行护理水面干预,效果满意,说明应对老年住院伴有睡眠障碍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促进高质量的睡眠,提高疾病治愈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