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广阔世界,开启思维之门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38 浏览:81963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征:问题性、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互动性.三、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努力创造条件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关 键 词 】探究性学习方式;内涵;特征;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呢?下面就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谈谈个人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倡导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征

1、具有问题性.探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2.具有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究、展示.

3、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这种学习内容的开放,也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开放,在开放中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

4、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更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具有活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开展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具有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为了问题的解决,需要调查、采访一些人,这必然产生了探究者与被调查、采访者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生于生、生于师之间的互动.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组成合作群体的个体间必然要合作、帮助,合作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疑难也少不了教师的参与、引导.这种多重互动,自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这种潜能.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学生的这种潜能发掘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使其处于探究的冲动之中.

如学习《伤仲永》时,一开始我就问学生:“方仲永何许人也,需北宋伟大的文学家王安石来为他感到惋惜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激起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的,兴趣盎然地去了解方仲永变化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深究其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探究性学习需要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因而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探究性学习的科学精神包括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怀疑精神,即追根究底的精神.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哥白尼不怀疑“地球中心论”,就不可能创造“日心说”.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质疑,怀疑才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如学习《春》一课,一个学生向书本质疑,说:“课文中最后一句话‘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与全文不太协调”,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探究.

探索精神,即多方面探索,寻求答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探究的问题,有时可能一下抓住了要害,迎刃而解.但有些问题,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上段学习《春》的例子,我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总结: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统一的答案.下课后,大家把今天在课堂上同学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后写一篇短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

教材中,像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细心捕捉,就能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问题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选题.提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选题,就是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出主要问题,明确探究方向.选定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在《黄河,母亲河》教学前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归纳成三个方面的问题:黄河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文化、黄河的现状、拯救黄河.

2、计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安排好探究活动的计划.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好探究小组,然后引导各小组制定出活动计划,要注意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仍以《黄河,母亲河》教学为例,我把学生分成五个组,第一组搜集黄河的地理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第二组搜集有关黄河的故事、传说(编话剧);第三组搜集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诗词(编小报);第四组搜集黄河断流、河水污染的资料(文字和图片、编小品);第五组搜集有关治理黄河的资料(各职能部门的举措等).

3、研究阶段.这个阶段是研究探索的具体实施.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供条件上的帮助.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推荐参考资料,建议使用的搜索引擎,争取社区及家长的支持.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供策略上的指导.如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教师应及时帮助,使研究过程能顺利地向前发展.

4、整合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得出结论,拿出研究成果.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升华对问题的认识.至于成果,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

还以《黄河,母亲河》教学为例,在编组时,我就有意将有表演天赋的学生编在收集黄河历史文化、现状资料的小组,我鼓励和帮助他们将手里的资料编写成话剧、小品,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5、交流阶段.这个阶段是小组间的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一是要注意引导汇报的同学,将探究成果讲解、展示清楚;二是引导同学认真倾听、观看,吸取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对他人探究成果有不明白和疑惑的地方提出质疑.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努力创造条件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