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25 浏览:81008

[摘 要 ]体育是教育的一种,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而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体育和保健知识,同时实现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我国,体育课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关 键 词 ]体育 体育课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56-01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交往也愈加密切,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水平,国民的身体素质等,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德、智、体、美、劳,一直是我国国民不断追求的标准.因此,要从中小学生开始就抓好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呢?以下三点谨供参考.


一、增加教学吸引力

正常情况下,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对每一堂体育课都应该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到课堂中,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可能因为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或者内容编排上不得当,就会出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可能性,因此,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新时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每一名体育教师都不应该松懈,都应刻苦钻研如何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的关注度.

有人曾经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他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像演员那样“自我”罢了.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其作用的广泛性而言,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体育的其他社会功能无法比拟的,所以,人们都高度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授课不同于背课文,体育授课时要非常灵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动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感知.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要灵活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学不必过于死板,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学得好、学得快才是最重要的.

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先讲解动作,然后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这样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兴趣不强,学起来很被动.要想办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可尝试采用提问式教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活跃现场气氛,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听故事、猜谜语的形式,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大家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既形象又生动,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

三、心理相融、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爱护学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尤其是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肢体动作非常多,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感情融洽,心理相融,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之间建立好和谐愉快的关系是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从学生出发,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尤其要提的就是“问题学生”,所谓的“问题学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尤其是体育教师.可能所谓的“问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会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教师更应随机应变,保护好学生身体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内心的变化,一定做到一视同仁,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孩子进步.

四、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永远都是学生的榜样,要树立榜样的作用.如果学生需要一滴水,那么教师就应该拥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要时刻紧张起来,多学习、多交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的工作态度,同时还要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结语

以上分别从增加体育教学吸引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自身素质几个方面介绍了体育课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谨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单道成.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吸引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2]丁健,孙淑萍.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03).

[3]车志宏.小学体育教师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01).

[4]蒋丽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5]孟冬琴.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J].科技信息,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