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99 浏览:143965

【摘 要 】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分型的原理,加用中药加味升降散.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好转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加味升降散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疗效较为明显,可推广应用.

【关 键 词 】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加味升降散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7-01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肾脏疾病,表现为病情持续进展、加重所致的不可逆性肾功能丧失及代谢紊乱构成的临床综合征,也是肾内科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1].我院依据文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慢性肾衰竭,探讨其治疗策略的选择,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35.1±7.8)岁;患者入院原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慢性肾盂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6例,不明病因2例.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及分期参考王海燕《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诊断根据中医辩证分型的方法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低蛋饮食,改善微循环,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给予降压、降脂、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给予复方α-酮酸,每日3次,每次4-8片;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分型的原理,加用中药加味升降散,基本方剂为:蝉衣、姜黄各6g,生大黄3-9g,僵蚕、丹参、地榆、茜草各10g,鸡血藤、茯苓各15g,白术、炒麦谷芽各12g,黄芪24g,气虚患者加18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气阴两虚患者加10g何首乌,12g太子参,15g赤芍;阴阳两虚加菟丝子、桑寄生、枸杞子各10g;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2周一疗程,连续使用2周.

观察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表现,如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等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87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30%,血肌酐降低≥30%;有效: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血肌酐降低≥20%;治疗前后血肌酐对数或倒数,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斜率具有显著性差异;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等于(显效+有效)/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发现,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6.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腰酸、腰痛、夜尿增多、水肿症状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各症状好转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 论

CRF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较为难治的症状,主要以控制原发症、保护残余肾单位功能为治疗目标,一般采用肾透析、肾移植手术以减轻或完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治疗费用昂贵,副作用较大等,至今仍无从根本上改善或恢复肾功能的方法[2].

中医则认为,CRF的临床演变过程分属“关格”、“癃闭”、“水肿”、“虚劳”等范畴,为虚、浊、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共同作用,其中以肾虚为主,兼及肝、脾、脏等器官[3].在治疗上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关键.本组在治疗上采用加味升降散,采用黄芪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为君,升降散升清降浊、调节气机为臣,取僵蚕、蝉蜕为清阳,姜黄、大黄为浊阴,内外通各,并以丹参、鸡血藤、地榆、茜草为化湿解毒,凉血通络,以炒麦谷芽消食、健脾开胃,助降浊之力,经治疗后,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加味升降散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疗效较为明显,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