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传播中政府\媒体\NGO的互动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78 浏览:16664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各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可以说是我国政府、媒体、NGO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的一次集中亮相.经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哥本哈根的气候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必须认识到因国际谈判的规则和技巧等技术问题的存在,三方在如何合作实现共赢、提高气候传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可探讨的空间.后哥本哈根时代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气候传播,已成为今后中国参与气候谈判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哥本哈根会议中政府、媒体、NGO三者的传播表现,从而明确各自的角色,以促进三者更有效地互动.

政府、媒体、NGO气候传播的表现与角色定位

1.政府

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传播行为总体看较为积极主动,采取的策略也较为恰当,但是相对于西方政府在气候传播方面的娴熟技巧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谈判准备尚不够充分,传播过程受阻,这突出表现在,当谈判的游戏规则发生变化和出现与我们原有计划不符的情况时,我们就缺乏灵活性,很难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回应;谈判姿态有些被动,传播形象欠佳,这具体表现在谈判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相关人员不善于主动设置议程,组织讨论;传播方式不够灵活,传播效果受限,这具体表现为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还存在数据枯燥和官话较多且发布会较长的情况,而且事前往往有意安排记者提问;传播对象不够多元,传播渠道单一,表现为在谈判过程中,我国谈判团一般只采用正式的信息发布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没有充分利用媒体和NGO这两个传播对象组织传播,而西方政府常用的offthe record(指不录音采访)的方法和Background(即将采访素材作为新闻稿的背景材料插入)方法我国政府也很少使用.

2.媒体

我国媒体参与哥本哈根会议报道的阵容很强大,为报道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不少国内媒体做了长时间准备.国内的一些专业杂志记者已经具备了采写气候变化报道的经验;一些媒体还实现了将编辑部前置到哥本哈根,实现了采编合一,这些都是我国媒体在气候报道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不足之处是:报道内容专业性不够强,参加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报道的媒体,大多是在报道一些的、花边性的东西.有的甚至因为对气候变化的专业词汇不了解而出现了一些低级差错;很多媒体基本上只报道跟中国有关的信息,国际视野受限,报道自然就缺乏国际影响力;因国际谈判报道经验不够丰富,报道哥本哈根这样规格的国际谈判对多数前往报道的我国记者来说属于初次试水,因此缺乏经验,这在截稿时差、报道强度、前后方衔接以及采防成本等方面都有所表现.此外,由于我国参加会议采访的不少记者还缺乏国际知名度,许多被采访对象对其还缺乏了解和信任,因此他们在哥本哈根会议现场很难采访到重要的外国政要和谈判团成员,这也影响了我国媒体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3.NGO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一些中国本土的NGO出现在哥本哈根,他们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尽可能发出民间的声音.这些声音更易于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这对于我国政府是一种推动力.但相对于一些知名的国际NGO来讲,我国本土NGO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不够专业和成熟.一些本土NGO去哥本哈根既缺乏传播经验,又不讲求方式方法,有的连谈判议程都不清楚,这样的传播效果自然不会好,如不够客观和中立.一些本土NGO只关心自己的国家,而不能像一些国际NGO那样能够超越国家的界线去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其公正性,其行动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其他国家NGO组织的响应和支持.  通过分析三者的传播表现,可以看出,这三方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缺乏清楚明确的角色定位.只有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气候传播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  政府是谈判的主体、信息发布的主体,也是新闻内容的主体.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的引导者和第三方的观察者.NGO是活动的参与者,民意的表达者,谈判的推动者.

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有效互动

明确了三者的角色定位,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将这一角色认同付诸实践,实现三者的有效互动,从而发挥各自在气候传播中的最大影响力.

1.建立三者常规的互动机制

我国政府同媒体的互动较多,但依然缺乏平等对话的渠道和机制.我国政府与国内外NGO的交流则较少,特别是对一些NGO还缺乏信任,不大会将国内外NGO为我所用.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已不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社会治理应由公民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所组成,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实现管理,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  但在现实中,政府相对于NGO和媒体明显处在强势状态,这本身就很难形成平等互动.实践说明,政府、媒体和NGO三者通过共同关注某个话题往往较易于产生互动,而气候变化议题是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这应当是三者进行互动的前提.当然,这种互动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应该局限在谈判中,而在谈判之前就应开始.三方应当通过日常的互动和交流,彼此认识对方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所能做出的贡献,以建立起相互信任.

2.探索三者互动的有效路径

为了实现三者的有效互动,以扩大三者在气候传播中的影响力,必须探索三者互动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如一些国际NGO推崇的链条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NGO以讲故事的方式突出一个重要议题;然后通过一些有责任感的媒体放大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当舆论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媒体和NGO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如果合理的话,这些方案就会进入政府议程从而加速决策的进展.  再如丹麦人提出的“刺激一反应”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他们认为政府、媒体、NGO的差别很大,但是一般是以媒体和NGO为一方,政府为另一方,三者相互依赖.其通过媒体和NGO的“刺激”,从而引起政府的“反应”来推动谈判进程.

3.改进三者互动的具体策略

政府、媒体和NGO三者要能实现有效互动,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沟通机制,同时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的合作措施.

比如政府可以加强对国际NGO的信任,学习和分享其在气候议题上的经验.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国内NGO的沟通,与其一道商量我国气候谈判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另外,政府可以加强与国外知名媒体的交流,熟悉西方媒体的新闻理念和常用的操作手法,提高与西方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加强与国内媒体的沟通,学会多渠道地发布信息给国内媒体,让国内媒体真正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还有,媒体和NGO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如邀请NGO专业人士为媒体撰写稿件,邀请NGO专业人士培训气候变化报道记者等.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李玉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博士生;王彬彬,国际扶贫与发展机构乐施会传播统筹,以联合国特约观察员身份全程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杨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吴奇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