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现代传播新形态初议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15 浏览:94516

内容提要: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方式,民间文学的新形态带来创作主体、本体特性、审美价值的变化.重视对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研究,将有利于民间文学学科在当代的发展.

关 键 词 :民间文学 现代传播 新媒体 新形态

民间文学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传播和享受,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民间文学世代传承,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相比,民间文学本身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创作,在生活中传播,是它独有的特性.民间文学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民众狂欢的形式、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必然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方式更是日新月异.现代传媒早已将触角延伸到广大民间,在拓宽人们精神交流空间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各种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繁复多样、琳琅满目的文学形式共存于当今中国,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当中,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置身其外.在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已经得到新的发展.当人们提及“民间文学”这一字眼时,想到的已经不仅仅是那些与乡间田野联系密切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民歌、谣谚、小戏、曲艺等等.民间文学在创作和传播方式上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给民间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对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出现的新现象、新形态的研究日益显得必要.本文就民间文学现代传播中的新形态、新特征展开初步思考.

一、现代传播方式中的民间文学新形态

民间文学之所以有长远的发展、永恒的魅力,取决于其一向根植于大众,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连.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学的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变革着传统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某些程序和章法.必须承认,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民间文学新形态.

(一)民族民间文学的非原生态舞台传播

谈及各民族民间文学的舞台展示,市场化商演最初的成功作品是《丽水金沙》,而社会影响面最广的作品则是《云南映象》,它们不仅是民间文学与现代传播方式完美结合的范例,而且是文化产业“云南模式”的成功个案.《云南映象》经杨丽萍一年多在云南各地采风,耗时15个月精心编排而成,由《云》、《日》、《月》、《林》、《火》、《山》、《羽》7幕歌舞组成,100分钟的演出向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天地自然的具象,也包括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向往,对生命的永恒追求等正是植根于各民族生活的这些情感意象符号令观众感动,引起了强烈共鸣.

太阳歇得么

歇得呢

月亮歇得么

歇得呢

女人歇得么

歇不得

这本是土家族的一首民歌,随着《云南映象》在全国乃至海外持续演出,一夜之间迅速被其他民族接受认同,并广泛传唱.

在商业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同时,舞台上传播的民间文学热潮犹如一股春风,让人们体会到了“原汁原味”,仿佛得以回归自然,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一丝清凉.在中国历届荷花奖舞蹈诗比赛中,云南可谓是成绩斐然:《云南映象》、《天地之间》获金奖;《啊!傈僳》、《母亲河》、《太阳女》、《蝴蝶之梦》获银奖;《丽水金沙》获铜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参赛作品除舞蹈诗《云岭华灯》和组舞《聂耳》以外,其他作品均是表现少数民族的.这些舞台作品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示了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赋诗词、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服饰建筑等等.

无独有偶,2008年7月陕北民歌舞剧《挂红灯》亮相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挂红灯》是陕北志丹县在充分挖掘整理陕北黄土文化的基础上,用“原生态”陕北民歌及民间舞蹈元素精心打造的精品剧目.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直接反映.陕北民歌的种类丰富,包括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等.这些民歌通过舞台,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走出了陕北,进入各地各民族人民的视野之中.

不用说,《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和《挂红灯》的歌舞素材都来自于田间地头,都是所谓“天然的”.尽管“原生态”已经成为如今最热门的文化术语之一,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民间文学的“原生态”是指这些作品在其中得以产生和传播的原有文化环境,而舞台上所展示的“本真样式”的民间文学作品恰恰脱离了其“文化原生态”.不过,非原生态的舞台展示却也创造了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舞台表演以其直观生动而又凝炼升华的特点,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方式.

(二)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影视传播

从共和国历史上来看,各民族民间文学早期影视传播的最典型实例,恐怕莫过于《五朵》、《刘三姐》和《阿诗玛》.

由内容看来,有许多影视作品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影像化表达.以历史剧为例,相当一部分便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叙事作品为素材,实质上是把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核放在现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中加以表现.每隔一段时间,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就会被翻拍成影视作品,这是最突出的例证.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也常常利用民间文学的叙事模式,或完全“照抄”民间文学故事,或将各类民间故事组合成“复合式”结构,在细节上通常运用民间歌谣、笑话等加以表现.影视工作者不断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结合时代背景创作新的影视作品,再还原于民间,为广大人民所欣赏和消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影视与民间文学结合,还体现在影视传播激发民间文学空前活力这一点上,使得“乡间小调”荣登“大雅之堂”.近些年来,随着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在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各种民间歌谣、地方戏曲都被搬上了电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有关民间歌谣戏曲的各种专题节目、专题大赛使得广大群众多年不见的传统民间文学重放光彩.例如,在2006年第十二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中,云南彝族民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一举夺得“原生态唱法”冠军.也正是在这一年,“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一道亮相于央视舞台,出现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歌唱大赛中,这无疑是对民间文学艺术魅力的肯定与彰显.

民间文学表现出的纯朴和真挚让人们看到了艺术的原始气息,感受到了从原野吹来的自然之风.一方面,这些活动调动了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施展和交流的全新舞台;另一方面,各民族民间文学搬上电视传播的大舞台,让人们看到了深藏于山间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种表现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热烈欢迎,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响,吸引了众多的“粉丝”们,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和爱好者.在流行文化充斥的今天,这对民间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传承意义非凡.

(三)大众创作网络传播的新民间文学

有一则网络故事讲道:蜘蛛和蜜蜂要结婚了,蜘蛛感到很不满意,于是就问妈妈:“为什么要让我娶蜜蜂”妈妈说:“蜜蜂是吵了点,但人家好歹也是个空姐.”蜘蛛说:“可是我比较喜欢蚊子.”蜘蛛说:“不要再想那个护士了,针都打不好,上次搞得妈水肿.”蜜蜂也感到很不满意,于是就问她的妈妈:“为什么要让我嫁给蜘蛛呢”蜜蜂妈妈说:“蜘蛛是丑了点,但人家好歹也是搞网络的.”蜜蜂说:“可是我比较爱蚂蚁.”蜜蜂妈妈说:“别再提那瘦巴巴的工头,整天跑东跑西,连台货车都没有.”蜜蜂说:“那隔壁村的苍蝇哥也不错啊”蜜蜂妈妈说:“他是长得帅,但也不能嫁个挑粪的.”这段短小的故事提到了空姐与护士的对比,IT行业从业者与建筑包工头、农民的对比,含蓄地表现了当代人们对于各种行业的评价及择偶的标准.这一类网络创作及传播的作品无疑可以纳入新民间文学的范畴.

计算机网络催生了现代民间文学新景观.电脑网络以蛛网重叠而使世界收缩,其本身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之保持平民姿态,开启了一处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开放文学话语权.这就打破了精英文学的“创作高台”和“传播壁垒”,模糊了精英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界限,形成了新的民间平民文学景观.这种由网络催生的文学现象,可以看作民间大众利用现代媒体进行表达的一种话语方式,其中大部分作品堪称网络化背景下出现的“新民间文学”,是“流动在指间的口头文学”,有的甚至是流动在不同终端间的“集体创作”.网络文学使民间话语得以实现狂欢化“广场散播”,使得社会广大层面民众的审美意识有了表达和张扬的机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学艺术回归于民间.

网络传播超文本技术重塑着传统民间文学.超文本结构形式是将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图像文本和动画影视文本等综合运用而成.在“2003年国际卡通数码艺术周”上,《汉乐府》诗歌中有一首题为《江南》的诗被以超文本形式制作出来,运用音乐、动画、文字等综合再现了诗歌中童话般的景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千古传诵的民歌被现代科技表现出来,达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无论其创作精度、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等都超出了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当时引起了艺术界和科技界的震动,并夺得“中国卡通艺术金蛙奖”和“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两个奖项的最高奖――“最佳动画影视片花奖”.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民间文学作品加以重塑,可以成为传播民间文学、弘扬文化传统的极好方法和途径,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及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也将是一种新的开拓.

(四)手机写作点对点传播的新民间文学

手机短信最初的社会功能是起到“书信”性质的沟通、问候作用,以实用为主,但很快便带有文学性的创作意味.例如一则端午节沟通短信:“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分:100%纯友情.配料:开心+甜蜜+快乐+关爱+祝福;保质期:一生;特点:乐在脸上,美在心里;保存方法:珍惜.”饶有兴趣者还可见这样一则“故事”短信:“广告公司加班是常事,每到下午六点就会听到不少同事打回家,通知晚上不能回家吃饭了.一位当了爸爸的同事给自家孩子打:‘喂,你是旋风小飞侠吗你跟女超人说,无敌铁金刚今天不回花果山吃桃了.拜拜!”’

随着时间推移,在短信交流中,出现了传递笑话、寓言、诗词、民歌、故事等新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融有图片、动画、歌曲等音频、视频片段的艺术化短信――彩信,成为许多人获取知识、受到教益、享受快乐的途径,使之具有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在传播上,文学艺术性短信、彩信与传统民间文学相比,一是参与创作和欣赏的人大大增加,可以说是民间老少皆宜;二是传播速度及时迅速,一条作品被创作出来,很快在各种人群中传播开来.与电脑网络相比,手机载体的体积很小,便于随身携带,便于随时创作和传播.在“云南学生联盟”网站上,有人对近期“流行的短信谜语”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该贴共有近50个短信谜语,大多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现了当下学生的娱乐生活和思想动向.

据报道,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2008年10月联通CDMA业务被中国电信并购)统计显示,2008年大年三十至初六,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可见手机短信使用之广泛,数量之巨大,加之手机通讯网络遍布城乡,手机短信的传播无疑具有最为广泛的民间性.当然,文学短信、彩信作为一种在现代普通人中间兴起的民间文学新现象,尚十分幼稚.回顾先前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譬如产生和传播了大量低级趣味或格调低下的段子.正如在短信文学研讨会上有的学者所说那样,短信、彩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载体刚刚开始,现在就谈“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为时太早,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然而,文艺短信、彩信已经显现出民问文学的部分优良传统,它本身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特点,使之能够满足人们的普遍心理需要.所有这些都已经显示出,文艺短信、彩信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也应该视为民间文学新发展的一个现代平台.

二、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新特征

文学向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在现代化、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已不满足于那种古朴、简单的民间文艺活动,他们追求和向往更时尚高雅、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显而易见,传统民间文学的活动阵地相对缩小了,或者说民间文学的活动阵地部分转移了.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客观变化集中体现在民间文学的现代传播新形态、新特征之上.民间文学工作者有必要对时下出现的新情况积极地加以分析.

(一)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创作主体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诗”不妨当作文学艺术来理解.“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穷者歌其哀”,正是文学最初起源的原动力.文学本来就源于民间,属于大众,后来随着社会分工才到了专业人士手里,逐步与民间大众渐行渐远,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化阶层自我欣赏的玩艺儿.现代传媒日趋发展及其功能扩张,或许给文学回归民间大众提供了一种契机,几乎每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都有可能参与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从而使文学复归大众属性.在一定意义上来看,这也可以说是文学返朴归真、回复本源的某种“涅”新生.不仅如此,在现代传播方式中,民间文学将“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的美学功能得到了更广泛的体现,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学丰富的审美多样性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示,同时其鲜明的民间性特征也得到了保留.这不仅是以往任何时期的民间文学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也是以往任何时期的文人文学所无法比拟的.

以网络和手机创作及传播为例.网络创作及传播源于掌握了文学创作技巧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广大知识群体,这就极大地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范围.许多“网络查重复率”创作和传播的目的仅在于自我表达和自身情感宣泄,具有民间文学自娱自乐的明显特征,他们所创作的大多数作品不妨看作流于“键盘”和“指间”的民间文学新形态.与专业作家相比,他们身处各行各业,惯于自说自话,超越了职业、行业、地域、民族的限制,直接反映了当下社会人情世态;与传统民间文学创作主体相比,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正规学校教育,代表着当下社会的时尚、情趣、想象和追求.手机创作及传播则更进一步突破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其使用技术的局限,能够让更广大的民众介入其间,其覆盖人群数以亿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和手机众多的“查重复率”和更大量的“二传手”已经成为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主体.


(二)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本体特性

现代传播技术背景下的民间文学新形态有别于传统,但却具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现代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民间文学的创作及其传承,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均有所变化,某些特征相对弱化,某些特征却相对得以强化,尤其是产生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带来了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诸多变异.与传统民间文学相比较,运用现代媒介及其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的空前力度、广度和深度,是民间文学新形态最明显的本体性特征.

传统的民间文学由大众集体创作,在乡野间世代传承,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等,是传统民间文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然而在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高度整合,社会复杂程度明显增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生活节奏显著加快,娱乐方式极度丰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强烈的冲击.现代传媒的出现及其强大的影响力,不但使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发生变化,而且使民间文学新形态应运而生.特别是在网络、手机创作及传播中,创作主体泛布化,传播范围宽广化,传播速度迅捷化,传播渠道细密化等等,无一不使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发生着巨大改变.现代传媒发展到今天,其社会意义早已突破了单纯的技术范畴,决不仅仅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承载体而存在,甚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本体性构成要素”.

(三)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审美价值

文学艺术除了实用性、娱乐性的社会功能之外,还具有必不可少的审美价值.民间文学也不例外,各民族神异的神话史诗,奇幻的历史传说,机智诙谐的民间故事,质朴优美的民歌民谣等等,至今仍旧散发着后世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魅力.但是,同时也必须看到,传统的民间文学难免或多或少带有特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审美价值局限.在人类社会交通、信息闭塞的历史上,正如各民族不同的古老创世神话反映了各个民族早期对于天地人寰不同的认知图景一样,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有可能具有各自极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就那种状况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审美价值判断其实并不能成立. 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交通、信息的沟通,经济、社会的交往,工业化革命,现代化变革,信息化爆发等等,特别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一体化世界的实现,现代传播方式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真正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广阔通道.舞台、影视、网络、手机及其他现代传播媒介极大地扩展了各民族、各地区民间文学的流传,并由量的变化带来质的变化,在这个空间和时间距离不断缩小了的“地球村”里,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逐渐为外域所接受和认同,整个人类社会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价值逐步趋向于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取向.民族地域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与人类世界价值取向的共通性并存并行,只有到了这时候,“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审美价值判断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事实.

三、加强对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研究

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现阶段人民的社会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文学作为一种人民大众的文化,只有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才不会停滞不前;不能突破传统的创作和传播模式,就谈不上发展.因此,对于民间文学来说,“创新”与“传承”同等重要.民间文学同样应该吸纳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成果,无论创作和传承都应该运用现代传媒及其传播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要求和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然而,目前对于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还不多,更没有形成针对民间文学新形态的新理论体系.加强对民间文化新现象、新形态的理论研究,是当前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民族民间文学是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母体’文化”.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离不开对民间文学遗产的深入发掘.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这不仅是民间文学学科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现阶段民间文学发展客观形势的要求.一方面,要看到民间文学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态,把民间文学研究扩展至相关的领域,并采用新观点、新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向广度和深层挖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间文学的本质仍属艺术范畴,重视文学的美学本体研究,深入探讨其审美特征、演化趋向和发展规律.总之,必须着眼于我国民间文学发展的新形态、新特征,加强对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高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