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播的当代场境传播策划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8 浏览:8515

第二媒介时代、Web2.0时代,视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诸如此类,从媒介技术和文化交往两个维度构成了视觉艺术传播活动的当代场境.媒介技术变革直接促成了新媒体艺术产生、艺术交往互动关系新的建构、艺术在视觉上的迷恋.媒介技术变革又从其引发的“文化场所的”翻天覆地变化,间接地对艺术的面貌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后现代艺术及艺术的产业化、波普化等潮流发生.艺术传播的当代场境,是传播策划在当代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也是传播策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艺术发展到当代,新的媒介技术及其文化症候,为艺术传播构筑崭新场境,并深刻影响着今日艺术形态、艺术生态.然而,“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和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力”①,即使在今天,艺术传播也远未赢得足够的关注.

艺术传播,指围绕艺术作品,对其文本艺术信息所进行的传播.“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宣称,是媒介在影响“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比如博物馆是17、18世纪西方盛行的艺术展览传播方式,而当今已不再是艺术传播的主流途径.

今天这个时代,在媒介技术及文化交往两个层面,呈现为以第二媒介、Web2.0时代②以及视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典型症候.这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意味深长的当代场境,为艺术的传播策划提供了充分的动力和场域.

第二媒介时代及web2.0时代,是以信息方式(mode of information)为历史坐标,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标记,其媒介技术变革及复杂的媒介传播体系,是当代艺术传播首要场境.

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形成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决定了作为人类交往重要内容和形式的艺术.媒介技术,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改变艺术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另一方面,从文化交往层面,改变当代人对艺术的接受方式、审美趣味、欣赏习惯.

在以报刊书籍(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主导的中心化传播时期,有限制作向众多消费者传播.在这种 “播放模式”(波斯特语)下,艺术传播呈现为一种权威话语.在欧洲大陆的现代派艺术得到现代艺术市场哺育之前,教皇、宫廷、贵族垄断了绝大部分的艺术生产和传播.希特勒时期,纳粹可以将现代派艺术家视为“疯子和颓废派”,排挤其“畸形的胡涂乱抹”作品出德国统治区域③.

在Web2.0及第二媒介时代,艺术传播可以说开始真正进入平等、时期.以信息高速公路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等传播模式为主导,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艺术的传播变得更为鲜活、生动,活力四射.

其一,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新媒体艺术,并非简单的指与旧媒介形式相对的艺术,而是指现代电子技术、数字传播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新的媒介技术支撑的新艺术.新媒体艺术模糊了艺术和媒体的关系,媒体成为艺术新的艺术表达语言.

其二,全新的艺术“交往传播关系” 构造.依托高像数的数码摄影、摄像,艺术作品迅即数字化;依托信息高速公路、卫星技术转瞬即数字化传播到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终端广泛传播;依托新媒介载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形成了拟真化的艺术传播.全球著名的萨奇画廊在互联网建立的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的“我的画廊”,获得了全世界追逐艺术梦的青年艺术家的积极响应④.

其三,艺术在视觉上的迷恋.艺术进入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即注意到复制技术带来的传播效应,即艺术原作韵味的消散,这实际上表现出新时代一种仿真性的肤浅满足.视觉传播媒体终端的发达,促成了当代艺术在形式创新愈演愈烈,进入了比酷,比炫的角逐游戏中.

其四,艺术传播进入“人人网”的时代.智能手机作为全媒体广泛使用,腾讯、微信、微博即时地对艺术通过视频、图像、文字进行现场发布和转发评论,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了艺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传统意义的专业创作者、传播者、管理者应该怎样去面对?

媒介,尤其是视像媒介大发展,极大地延伸人的感知功能,加大人对媒介的依赖.“文化发生的场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视觉文化及消费主义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典型症候,构成当代艺术传播活动的另一典型场境.

无论从阿瑟C. 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还是到WJT.米切尔的“图像理论”及其“图像转向”,抑或尼古拉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无不显露出视觉绘画、视觉符号、视觉图像等在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信息中形成独有的视觉文化.信息符号媒介的“可视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文化逐渐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⑤.

视觉文化“图像霸权”初露端倪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报刊、书籍中图片猛增、幅面加大;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道具;成为全媒体,能拍照、能上网、能可视通话.图、文地位微妙替换,图像辅助识字(如新中国脱盲教育及幼儿早教,都重视看图识字的方式)到文字沦为图像的注解(如电视剧,甚至于戏剧,都配上了字幕);文学作品价值在于影视觉改编.企业、商品,乃至城市及其文化体育活动,都在进行标志和VI设计、会标、海报和吉祥物的设计和传播.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⑥ 艺术家的图像生产和作品传播,无可避免卷入视觉文化产业体系,以满足当代文化工业视像产品的生产和日常之物美化的生活需求.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核心消费,不是商品和怎么写作的功能性的使用价值,而是精神性的“符号象征意义”,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被大众传媒等制造出来、刺激起来的的满足.伴随消费大众形成,“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⑦ .同时,物质商品的消费“脱物化”倾向明显,大众消费向娱乐、信息怎么写作、教育、健康等怎么写作消费转移,精神方面增长明显. “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 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spectacles) 的无穷积累”⑧,法国哲学家德波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霸权.文化大众、享乐主义、消费和都市空间,使得视觉因素僭越其他因素成为文化的主因.物质性的消费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商品拜物教转向“形象拜物教”.美国文化理论家杰姆逊说, 审美进入日常生活, 就是形象的大规模复制和生产.艺术家作为专门图形图像创意者,这个行业,在今天无比重要而需求广泛.

视觉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在艺术及其传播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一,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兴起.精神消费的增长需动文化的工业化,也由此带来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的衰落或边缘化.经典艺术品的“意义”和“深度”,以及艺术家为“美”的发现者和给予者逐渐被摧毁.

其二,后现代艺术的潮流涌动.在新的科技、媒介技术强权席卷一切,精英化,纯粹化的艺术山穷水尽的时候,新的艺术活动出现.因为对主流文化、精英艺术的反动,对博物馆体制的抵制,对艺术商业化的反抗,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等现代之后艺术应运而生,表达公众意识、多元价值观和自由创造精神.

其三,艺术波普化和卡通化.视觉消费需求旺盛,阿多诺,发现了文化工业给艺术成为的一部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宣称他就是机器.波普艺术从美术馆展览走向室外公共空间.9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处于大众文化或消费文化,油画、雕塑领域出现“波普”和“艳俗”风,广获市场欢迎.进入新世纪,卡通文化一代,卡通化图式符号特征明显.

其四,艺术商品化和艺术市场的火爆.当商品以其显著的可视性,入侵到社会生活各领域,艺术品的天价不断制造,艺术成为媒体最热衷的内容,艺术产业成为政府最为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光头、大头娃娃艺术的消费,与其说是在消费艺术, 不如说是在消费景象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其外观的符号价值或景象价值所取代.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交换价值.艺术市场把艺术创作变成可以兑换成人民币、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商品

当文化大众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消失.面对消费主义文化,艺术的生产和传播,何为?是媚俗迎合式的适应,还是远离鄙夷式的清高,还是正视引导式的响应?当代艺术传播,需要综合经济上的考虑、文化上的责任、艺术的创新承传.

策划是复杂情境的积极应对.当代艺术传播面临上述复杂场境,需要传播策划的有效介入,以整合传播资源,开启传播创新,科学的受众分析,精准的受众传播.

媒介技术系统空前复杂,传播场境空间复杂,为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了传播策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一,传播需要兼顾,需要平衡.全球化语境下,一方面,大小传播发生在全球范围,牵涉“地球村”众多国家、民族和群体,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视觉艺术在内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艺术传播既是艺术传播,也是文化传播,甚至于是意识形态传播.美国好莱坞大片,传播斯瓦辛格等硬汉形象同时也在输出美国价值,韩国的《大长今》剧情背后,暗藏文化资源争夺.

其二,传播需要挖掘、整合资源.迅速发展的媒介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就宣称了信息爆炸的到来.海量信息,信息爆炸、信息芜杂.视觉文化时代,视像铺天盖地,导致视觉疲劳、审美疲劳下,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媒体及其信息产品成为稀缺资源.媒体及传播如何有效,如何切实吸引人们注意力,如何调度公共资源和战略资源,成为当前艺术传播策划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其三,传播需要精心组织,积极谋划.当代艺术传播,是复杂的媒体组织活动,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艺术传播,既涉及到艺术作品通过个展、群展的文本媒介传播,也涉及到艺术作品通过艺术评论、艺术教育的演绎媒体传播,还涉及艺术新闻出版等大众传播手段等多媒介形式的传播;另一方面,传播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复杂人员组合和媒介手段.

视觉文化和消费主义作为时代的文化症候,为艺术传播活动提供传播策划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其一,艺术传播策划要进行受众的准确细分.

艺术生活化,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旺盛的视觉需求,但不同群体间个性偏好又千差万别.精准分析受众群体,是艺术传播策划前提.比如,当代青年群体,既是视觉文化的传播主体,也是视觉文化的策划者、享受者,视觉文化的传播者、做秀者.视觉文化以单线、明亮的视觉语言表达文化内容,形态简洁、形象明朗、引人注目、印象深刻,符合青年渴求自我表现、追求时尚和前卫的文化形态.

其二,艺术传播策划要着眼艺术“可视化”难题.

视觉文化提出了艺术传播的可视化这一重要课题.当代艺术形式纷繁复杂,包括观念艺术在内的新艺术,本身就抵制博物馆,行为艺术等过程性艺术,以也含有对艺术商业化的反抗,在视觉文化语境中,如何对其“观念”、“过程”可视化,并有效传播,这是一个传播的现实难题.

第三,艺术传播策划要着眼传播载体形式的创新.

传播活动,目标在要抓住消费群体眼球,传播手段的丰富,既是机遇,也是难题.在人们的视觉疲劳中,如何推陈出新,找到体现现实社会反映时代,又能打动人心的传播形式载体非常重要.

其四,艺术传播策划要着眼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艺术传播活动要面对媒体资源、事件契机,受众人群的心理与历史,以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需要调度组织媒体,用好、用充分传播资源,以先进的传播观念和方法创新,是艺术传播策划活动的核心内容.

综上,对于视觉艺术及其传播,也许今天是最好的时代.新的媒介技术,视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作为艺术传播活动的当代场境,从艺术文本的媒介创新、艺术的传播、艺术的消费等多个环节,给艺术传播活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得以构成当代视觉艺术孕育、形成及广泛传播的温床.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见(加)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p.18

②(美)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其《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73页)提出了第二媒介时代概念.另O’Reilly Media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也最早提出“Web 2.0”的概念.


当代艺术本科毕业论文这么写
播放:34612次 评论:3940人

③见(德)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罗尔(Hanns Christian Loehr)著,孙书柱、刘英兰译《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11,17页)

④英国著名家萨奇开办的萨奇画廊,2006年,在互联网推出 “您的画廊”网站,中文版于2 007年5月开通.通过网上画廊“您的画廊”(Your Gallery),艺术家可以把自己作品和个人信息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展示.

⑤(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葛红兵译《视觉文化》[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⑥见(美) W.J.T.米歇尔著《图像转向》[M].文化研究[A].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⑦(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⑧(法)居伊德波,王昭风译《景观社会》[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5.

本文系作者主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视觉艺术传播策划的理论研究与实做分析”(项目编号:08sk088)的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