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文化建设需重视“缄默传播”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88 浏览:32681

社会传播中“注意力霸权”的过度滋长和“缄默文化”的缺失,会损害传媒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传媒文化的精品化、经典化和必要的文化沉淀.

随着媒介革命和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注意力的稀缺和“眼球经济”成为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诉求.但对信息泛滥时代的“注意力神话”需要反思,应重视较为收敛、内涵化的“缄默传播”的作用与当代机理.这里所谓的“缄默传播”,可以理解为不以信息数量取胜,而注重传播的内在品质和可持续的传播机制;不以直接的注意力攫取取胜,而注重以隐性化、非直接化方式取得“春风化雨”、“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间接效果;不以信息的主动强制推送覆盖取胜,而注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静默传播效果.

“缄默传播”之所以在注意力时代重要和必要,在于作用于大众的文化环境并非只由那些被大量推送乃至炒作的“注意力信息”所构成,大众也不只是被“眼球”式的浅传播所塑造,而是由显著信息与潜在信息、强信息和弱信息、“眼球效应”与非眼球传播所共同塑造.

信息环境中,并非只有被注意到的才是有效的,还存在着许多以沉静、缄默状态发生较为强烈作用的信息.许多热闹而盛极一时的信息传播,在风头过后迅速被大众遗忘而未留下多少沉淀.

相对于显性注意力传播所构成的社会文化“表层皮肤”或“虚检测认同”,“缄默传播”不是作用于眼球,而是以低度的信息激活状态产生与受众的深层共振.显性注意力传播的低效或失效,往往与“缄默传播”的潜在“力场”相关.从文化和认知层面上来说,这也彰显出爱德华·霍尔所谓的文化“高语境”和“低语境”之分及迈克尔·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机制,一些未被明晰表达和显现的原则和意义,往往以“默会”方式而对文化中的主体产生作用.


显性的“眼球信息”推送和直接传播,在人们所处的符号信息“拟态环境”中毕竟只是冰山很有限的一角,对于人们的作用力更多潜藏在可见水平面之下.尤其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流动更新中更需要传播中的持续性和深入性,而一味突出眼球效应则往往表现出短期性和流行文化式的失忆性,难以真正切入心灵引发共振而取得优质的传播效果.

有效的“缄默传播”,需要更多地强调被传播对象的品质及其口碑化的多级传播,而不是知名度主义;需要更多地强调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的文化和审美品质及其持久影响力,而不是以眼球论英雄.社会传播中“注意力霸权”的过度滋长和“缄默文化”的缺失,会损害传媒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传媒文化的精品化、经典化和必要的文化沉淀.

当前,喧嚣文化、知名度文化对于品质化的“缄默传播”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损害到健康向上的传媒文化和传播生态.而部分受众也体现出对于哗众取宠或低俗恶俗传播的过度追捧和盲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信息泛滥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需要改善和提升.就此意义上,我国可以而且应当从“缄默文化”中探寻治理“注意力文化”和“眼球文化”的药方,给社会过于浮躁的文化传媒环境多注入一分优雅的气质与格调.

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依然生活在文化之中,生活在文化的品质和记忆之中,生活在由各种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构成的信息环境复合体之中.一个社会健康文明的传媒文化,应有对于“注意力霸权”的必要的抵制能力,也应有对于注意力时代反注意力的“缄默文化”的足够自觉接纳和重视,这是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也是中国传媒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路径.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首都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