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29 浏览:142616

【摘 要 】"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已经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框架,这一战略转型使得对外汉语工作的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单纯的对外汉语言文化的教学扩展到了综合性的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试从国内汉语和文化困境、政府的宣传策略、语言标准框架以及学科建设、师资等五个方面对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进行论述.

【关 键 词 】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学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汉语国际推广"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框架."汉语国际推广"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内涵特征、推广形式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少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国际传播"(spread of Chinese language)而非"汉语国际推广"(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大力提倡"汉语国际推广"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而遭到排斥;其次,"推广"一词带有主观性和强制性的色彩,目的性非常明显.而"传播"属于中性词汇,因而"汉语国际传播"比"汉语国际推广"有更好的使用前景.本文将国内汉语及文化困境、政府的宣传策略、语言标准框架以及师资等五个方面来阐发笔者对于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些思考.

一、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

尽管汉语国际传播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海外对外汉语事业也捷报频传,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外热内冷"、"上热下冷"的尴尬情况.从外部来看,2011年《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一文首次较为明确地统计出全球华人华侨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而在国内,国家的强烈号召和国际的"汉语热"现象并没有充分唤起国人的母语意识.作家王蒙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就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汉语母语出现的空前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共同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来保护汉语,提高国民的母语意识.只有国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汉语才能够在国际上传播得更远,获得更多的认可.

二、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问题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反映出当代中国在教育、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只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等手段来保护汉语,也难免会陷入"上热下冷"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发掘更深层的因素,让国人热爱蕴藏丰富的中华文化,热爱自己的语言.

当我们在大力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缺失了一部分宝贵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如何在文化活动中彰显和传播文化时,我们应该先反问自己,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什么.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中的珍贵财富会在世界文化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汉语和汉文化爱好者.

三、政府大力支持但要淡化色彩

众所周知,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平台.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起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1月21日,我国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2006年以后,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甚至以平均"三天创办一所"的速度在海外扩张.到2014年,孔子学院已拥有注册学员累计超过20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政治猜疑.

以政府为主导的孔子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各项支持.有学者在比较各国语言推广机构的运营模式后指出,任何语言推广机构在发展初期,都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是由语言文化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所决定的[1].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已经快走过十年的历程,但是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它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和大笔投入并不等于大力宣传.不少学者在对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和宣传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建立有权威、高效率的不带色彩的研究机构,鼓励民间成立语言传播组织;建立国外汉语教育信息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机构,加强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地区的语言协调,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结成语言联盟,再尽力向外辐射;争取汉语在国际组织、国际大会作为会议语言的地位等等[2].


四、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

2008年,法国汉语总督学、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提出,21世纪面对各地建立语言政策及标准的教育新时代,世界汉语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和挑战[3].这里的"抉择和挑战"指的是中国是要像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样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

制定出统一的语言教学标准体系,全面推动语言教学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书,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发行.历时一年出版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在国际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标准》在"说明"部分也指出,其中未能够提供反映汉语使用能力的各种知识和策略,如相应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若要得到国际汉语教育界的认可,《国际汉语能力标准》还有待在结构上做出更合理的调整,细化一些标准.

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新HSK等级与欧洲语言框架一一对应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汉语言的特殊性.在欧洲,法国率先将汉语囊括在"欧洲框架"为首的各种语言政策及措施之中.汉语是典型的非拼音文字,与其他印欧语言相比区别甚大,要将汉语兼容进欧洲语言框架之中必然要克服有很多困难.无论我们的选择是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都要考虑到语言的共性以及汉语言自身的特殊之处,这两条路我们都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两项工作对于汉语国际传播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据保守统计,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1亿,至少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4].2010年7月,许琳在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再一次说到,因为供不应求,汉办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数量的教师.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再加上"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划"等计划.但即便是如此,海外汉语教师资源匮乏依旧是困扰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之一.目前,孔子学院的许多汉语教师都是来自国内的汉语教学志愿者.虽然这群年轻人充满热情与活力,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六、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传播的的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论述,认为长期以来国内的汉语和汉文化存在困境,这一点在更深层面上阻碍着汉语的向外传播.目前,汉语国际传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仍应加大支持力度,但在宣传策略要保持低调;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