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09 浏览:12690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的原话主要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孝通于20世纪末提出文化自觉,是针对中国文化面临后现代主义文化(时间)的颠覆和全球文化(空间)的冲击而提出的应对思想.

对外传播的核心是跨越文化障碍的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的关键是能够担当跨文化传播重任的传播主体,对外传播的根本是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本文尝试通过对“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这一维度的研究,回答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当前和未来对外传播工作的新战略.

重视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

对外传播的首要和根本的挑战就在于跨越文化障碍、壁垒和隔阂,达到同步的、和谐的文化交往,而这一切又首先取决于跨文化传播的主体的文化意识和传播素质.

首先,对外传播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其传播主体只有胸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以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情怀进行跨文化传播,才能消除对外传播时的自卑心态或者自负心态.

其次,当前,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总体处于“西强我弱”的现实格局,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享有文化霸权,掌握着传播话语权,支配着国际传播的技术、渠道、内容、效果等.随着“普世价值”成为全球一元化标准、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成为现代性的正统模式等现象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仿佛越来越成为全球效仿的摹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愈发期待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

最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是唯一一个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古国,有着厚重悠长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它对全球和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举足轻重,其至今散发着的生命力仍在现代社会体现着独特的价值.因此,对外传播主体完全有理由有信心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对外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眼下,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致力跨文化传播等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不过,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种种努力更倾向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传播技术提升,基本上属于“技术”、“规模”、“产业”、“市场”等领域“做大做强”;大多数具体方案,主要从修辞策略和技术操作的角度,强调缩小话语方式、表现技巧、专业化运作等方面的差距,而忽略文化的内涵、精神的价值以及文化自觉的意识.具体说来,目前对外传播主体似有3个需要反思的倾向:

一是传播主体弱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而聚焦于中国的经济成就.传播主体对文化传播的漠视和无力,导致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的被建构.据调查,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多来自二手信息,对中国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政治和经济层面,而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等非常陌生.

二是轻视传播主体的文化素质,重视传播主体的语言能力.虽然有学者意识到传播主体是制约对外传播效果的根本,但对于何为人才的理解,一般是将对外传播的人才,主要定位为首先必须通晓英语,然后熟练新闻业务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就高校而言,在为数不多开设“国际传播”专业的院校中,也把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当作核心培养目标,而对文化通识教育和文化素养培育却往往不屑一顾.从实践层面看,从新华社的记者招聘、孔子学院教师的选拔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将英语等语言运用能力放在人才选拔的首位.


三是忽略传播主体的自觉心态,强化传播主体的附庸心态.当前,对外传播似乎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对外传播首先就是要弄清楚对方有什么样的需求,能够接受怎样的话语方式,能够怎样与对方的文化价值观达到共通等.于是,以传播对象(外国受众)为中心,将迎合、顺从国外的受众作为传播的出发点,考量和选择相应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话语策略.殊不知传播主体的这种附庸心态所导致的后果是:传播主体的主体性缺失、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主体间性对话缺位.

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精神、认知、责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问题,其中,精神文化的复兴是推动复兴的原动力.精神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宏伟而艰巨的对外传播事业,对外传播主体可谓任重而道远.具体说来,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觉认识.对外传播主体需对民族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既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又能对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立足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以新的视角阐述中国文化在当代和未来“世界文化”中的活力和地位.当然,还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对传播对象的文化抱有“同情和了解”,进行体认和借鉴.

自觉素养.对外传播主体,不仅要在认知层面能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且还要有情感上强烈的认同和行为上的践行,从“知”到“情”到“意”,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自觉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德素养和情趣追求之中.中国儒家文化“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道家自由高远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都应该自觉吸收和培养,以一种气质、风范、人格等方式,积淀成一种切切实实的文化素养.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传,在对外传播中,主体文化素养的感染力不亚于任何言语上的表达和解释.

自觉意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体,在整个对外传播的动态结构和生发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传播的主体应该拥有文化自觉意识,对自身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对外传播效果中的决定性有所了解.作为传播主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传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展开积极有效对外传播的重要前提.只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意识到对外文化传播是将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共享,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传播的意识、能力和行为居于主导和主动地位,才会以一种“主体间性”的方式,与传播对象之间展开平等、自由的“对话”和“交往”.

自觉规律.对外传播有其自身特性和运行规律.讲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不仅需要满腔热情的投入,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尤其是站在科学高度,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规律进行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从当前情况看,传播主体自觉进行规律探索,尤其需要同国家的战略规划、学术探讨、业界同行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善于总结实际工作的成绩及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案.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对文化传播的自觉规律探索是一项长期性的建设,在社会文化变迁和时代历史发展中,对外传播事业也要与时俱进.

自觉实践.了解中国文化、培养文化素养、树立主体意识、探索传播规律,固然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最后还得传播主体通过具体的传播实践,自觉落实在一系列文化传播的具体工作之中.当前亟待解决几种与实践脱节的倾向:一是理想和实践脱节,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但对外传播的效果还不甚理想,尚缺乏大量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传播人才;二是学界和业界的脱节,学界关注的往往是一些焦点和热点,如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把握话语权等,所开“处方”也多为空洞的“理念”和琐碎的“技”和“术”.这一切都必不可少,也非常重要,但从对外传播业界的实际情况看,最大的困境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缺乏传播主体的主心骨――文化自觉.

自觉责任.传播主体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有没有强烈的文化传播责任的担当,反映着传播机构和组织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决定着国家对外传播事业的成败.文化传播主体的自觉责任及其担当,已经不是传播个体的行为,而是涉及国家软实力建设、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等重大命题.一个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责任感的对外传播主体,就一定会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