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22 浏览:84287

摘 要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传播.温家宝总理10年“”记者招待会就是成功的外宣典型,其中,温家宝总理多次引用古典诗词更是历年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大亮点.本文以记者招待会引用古诗词的翻译为例,探讨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

关 键 词 :对外宣传;外宣翻译;传播学;古诗词;温家宝

中图分类号:G22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08105

我国的对外宣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是党的政治智慧和国家影响力、辐射力的重要体现,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不管对外宣传依托什么样的平台,依赖什么样的载体,其宣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1](P1).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以及传播效果的实现,进而影响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温家宝总理10年“”记者招待会答中外记者问就是成功的外宣典型.在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引用古典诗词更是一大亮点.本文以“”记者招待会引用古诗词的翻译为例,探讨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以及古诗词的外宣翻译策略.


一、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

翻译传播理论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沃尔夫拉姆·威尔斯指出:“跨语言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其特别之处在于翻译中涉及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2](P55)尤金·奈达也指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3](P12)他将翻译看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并指出翻译要素包括信源、信宿、信息、信道、噪音等.我国学者吕俊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4].

外宣翻译具有翻译的共性,其传播途径有口译和笔译两种.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是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方得以交流思想,进行和完成交谈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手段.本文所论的在记者招待会答中外记者问中引用古诗词的翻译,是译员以口头方式传递源语信息的语际转换活动.本文重点论述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

在口译传播方面,目前学术界主要探讨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地位[5][6],仅有刘宓庆从传播学和语用学视角,提出了口译功能模式,即翻译传播行为模式和交流操控权的转移模式.他借鉴拉斯韦尔的经典传播模式,提出了口译的运作流程[7](P55)(如图1所示).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许峰,等: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以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图1口译员对信息传播的操控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在口译传播中,只有通过口译员的媒介作用,传播行为才能实现.口译是双方或多方对话畅通的唯一途径.

依据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关于“谈话”的“合作原则”,刘宓庆对图1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完善,提出了口译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交流操控权的转移(ShiftofManipulativePower).

在交流操控权转移过程中,口译员处于三重合作关系(AIBIABI)的中枢位置(如图2所示).在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语或多语交谈中,口译是合作原则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口译,就谈不上“合作原则”的实施,更谈不上交流的质量、速度和效果.离开口译为媒介的双向或多边间的信息交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图2交流操控权的转移二、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

温家宝总理在外交场合,经常谈诗论政,妙文佳句信手拈来,尽显中国领导人“诗赋外交”的非凡魅力.英国《泰晤士报》曾评价道:“温家宝是继之后,唯一能在公开场合展现对中国古代文学精深造诣的中国领导人.”①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当选总理以来,在不同场合引用古今中外诗文名句多达130余次,其中中国古今诗文名句至少有106条.

学地质专业出身,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是他却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2012年5月19日,在回母校视察的演讲中说:“我上大学以后,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和人生,除了学好专业以外,我大量地阅读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书籍.”“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8]正是因为有“读破万卷书”的修炼与学养,才会让我们领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风范,其温文尔雅的外交风采也让人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沈苏儒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实、语气、风格等);“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雅”——译文须用规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9].

古诗词翻译的最高境界,则是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是指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10](P18).音美就是要传达原作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形美是指译作要和原作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者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11](P81)由此可见,意美第一,音美比形美重要.

外宣翻译不仅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且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门面工作”,外宣翻译必须严肃认真,尽量避免各种错误与缺陷.外宣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翻译三贴近”,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2].其中,“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是对外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原则,为此,从事对外翻译的工作者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悉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由于对外翻译的目的是让受众明确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因此要做到“内外有别”,在风格、措辞、文化背景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