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拔尖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13 浏览:17517

摘 要 :在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各类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普遍质疑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尤显重要,而这离不开任课教师教学活动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以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的传播现状,提出了提高高校各类学科任课教师授课中隐性知识传播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教学活动;隐性知识;传播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94 —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使高校与实际部门缺少联系和交流,更多地强调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管理类毕业生在管理胜任特征上并没有明显优势,理工科类毕业生在动手能力上让用人单位不满意.在职业素质的塑造上,我国的各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千篇一律,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同小异,“管理”成为管理知识的教育, 理工类教育成为基本原理的教育,评价手段以考试为主,与解决实际问题不挂钩,缺少对大学生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的系统培养和训练.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安排、理论观点到案例设置,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缺乏对学科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不能密切注视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教学还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借鉴国外的和他人编写的教材,缺乏各自学校的特色.本研究认为,高校大多数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胜任特征上之所以没有明显优势除了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有关外,还与高校各类专业任课教师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有关.

二、隐性知识的涵义

波兰尼(Polanyi,1958)首次正式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他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图表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是可以被编码为系统的、正式的语言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 “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是个性化的、有具体目的的、非正式的,难以记录或阐释,它隐藏在人的头脑中.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通常一个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隐性知识指导着人的行动,而个人或许没有将其当作知识来对待,因此很难将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1]

Roy Lubit(2001)认为企业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2],但是,隐性知识难以编码,难以言传(迈克尔·波兰尼,2000;Ipe,2003[3]).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将知识分为“正式的学业知识”和“隐性知识”,“正式的学业知识”主要表现为智力测验及类似测验;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4].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将隐性知识的理论引入了管理学界,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5].


瓦格纳(Wagner)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隐性知识是一个三维的系统结构,即内容、情景和定位,瓦格纳的隐性知识三维结构模型从多种角度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结构,很好的体现了隐性知识的内涵复杂性和范围宽泛的特点.德鲁克(P.F.Durcker,1993)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6].

我们个人拥有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即“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能说出的多”(余光胜,2002)[7].企业中也是隐性知识占90%,显性知识占10%,如何共享隐性知识、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的持续竞争力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王娟茹,2005).Batti, S.P.& Cross,R.A.(2003)认为隐性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8].

石中英(2005)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和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科内容的隐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是关于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9].

三、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现状

高校各类专业任课教师教学中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有关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自己在组织中对本专业的感悟以及在科研中的感悟和经验;其中,各类课程任课教师自己在组织中对本专业领域的感悟和科研经验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由于一般高校教师没有在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进行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只能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缺乏实践经验.而曾经在实际工作部门工作过的教师,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实际工作部门中积累起来的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其中就包括许多隐性知识,如果将这些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然而,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属高校绝大部分各类课程任课教师都没有实际部门工作经验,这极大地妨碍了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各类课程任课教师在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也包含许多隐性知识.通过随机调查武汉市各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和与部分武汉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喜欢有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本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