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美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比较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634 浏览:58516

摘 要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国的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本,是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各国都很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当代美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富有成效,本文尝试通过中美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对比分析,期望能够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传播 传播主体 传播次媒介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美国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通过渗透在宗教教育、学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教育中来实现的.中国开设了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传播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美国不同.除此之外,中美在传播主体方面、传播次媒介、传播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

1.传播主体方面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主体的传播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我国传统理论的观点一直把受教者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客体,这极大地挫伤受教育者在传播中的积极性,严重地抑制着其主体性的发挥.故笔者先论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重点论述之,借此突出受教育者在传播中主体性地位.

1.1凸显受教者的主体性发挥与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

美国教育历来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主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各种教育理论学派可以窥见一斑.关心学派提出: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更多的关爱与体贴、体谅,价值澄清学派提出:教会学生在学习生活冲突中澄清自己脑海中的价值混沌,开展自我指导,自我教育,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人本主义学派提出:学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受他人思想影响,自主学习学校德育理论,形式主义德育理论提出:美国德育不是教授书本知识而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抑或认知发展流派提出:儿童成长起来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自主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是遵他人作出道德判断.可见,美国核心价值传播的核心理念是破除传统道德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高扬 “个体的主体性”价值.

与美国不同的是,在价值观教育中我国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我国从小学生就抓起,对公民进行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在施教中,我国更多地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较少地关怀的人的个体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舍弃个人的利益,更多地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更少地意识个体从社会中获取维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产品所拥有的权利.可见,我国的教育无疑带有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个体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是通过对于社会的奉献去显示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的,是以工具性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同自我的完善互不相容的,而且恰恰是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与美国相比而言,我国价值观培养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培养,过少培养受教者的主体性,这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

1.2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与专业泛化、职业的弱化

在美国,对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准入资格要求非常严格,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一是学历层次高,他们大部分是拥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专业的考试和培训.不仅仅是学历方面的要求,他们更要通过专业的考试和专门的岗位培训活动拥有上岗资格才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美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专家,具有专家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在教学计划中都要包含思想政治内容,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教育者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素质标准进行筛选,确保教育不偏离美国政策方向.与美国相比,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准入宽松.首先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很多,但是人员构成庞杂,工作量大,大多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工作很难被学生、教师甚至某些领导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育者的积极性,致使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不愿进入思想教育工作一线或者怀有“跳板”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转岗的跳板).其次,专业性和职业化不强.他们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专业性弱.如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要求的专业不限或者为了培养教师后备军相符合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性专业招收没有特别要求,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而且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职业来做.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专业化、职业化较弱问题,这也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他们的主体性发挥.

2.传播的次媒介的不同

传播媒介依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依传播的媒介层次不同,笔者将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媒介,分为主媒介与次媒介.课程教学,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次传播媒介.课程教学分为课程设置、课程授课过程等.美国课程具有设置分散、隐蔽,注重合力特点.专业课、基础课等授课全过程渗透着核心道德观、价值观.

(1)以塑造“美国精神”为旨归的道德规范课程设置.美国德育教育通常做法:通过美国人民的言行来塑造“美国精神”.尽管美国各级各类开设的道德规范课程不同,但在 “美国精神” 塑造、美国价值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敌对思想的政治化教育上却具有相似点,美国各校大部分开设了“美国史”、“公民道德”、 “西方文明史”、 “宗教教育”等德育课程.美国还通过正式颁布的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求学生必修美国历史和公民教育这两门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美国精神”的合格公民.这一德育目标体系是通过宣扬美国文明史和历史上伟人的光辉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来实现.

(2)在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着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美国通过渗透道德教育于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中,将授业与传道统一起来,在学习每一门课程过程中,学校都要求学生从社会学、历史学和学的三角度去研习它们,要求学生对学习每一门课程前回答三个问题:这个学科领域的曾经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学问题是什么它要在和道德上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可见,美国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将美国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借此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课程化.


美国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人心中怀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反共情绪.他们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自豪、认为自己世界上优秀的民族,这些都归因于美国实现核心价值体系课程化.但是,美国在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缺陷: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统一组织部门,缺乏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尽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观是统一的,但由于出现了不同的演绎和理解,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反过来极大地阻碍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如美国媒体经常报道的美国校园的学生杀案.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课程的设置由政府实行全面干预、统一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统一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并规定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政治课,大学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与思想品德修养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四有”的新型公民.但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归因于我国过多地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具体来说,有些课程重复率高,整体教学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等课程在中学、大学都进行了讲授,但是这些课程内容由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尤其是层次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炒旧饭”,其次是教材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起来抽象枯燥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没有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理论化和不切社会实际的高格化课程内容以及老师授课从书到书的“填鸭式”教学过程,制约着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传播的有效性.

3 传播方式的不同:多样与单调

一是渗透为主,重在引导.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必须背诵诸如“忠于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愿上帝保卫这个国家”,“愿主保佑美利坚”等誓词,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无形的或间接渗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二是全方位渗透德育.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媒介全方位的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渗透教育中,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重视道德实践、怎么写作教育.怎么写作教育主要包括志愿怎么写作和怎么写作学习.通过道德教育和怎么写作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培养了与他人建立关爱的关系,奉献精神,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的良好衔接.四是开展心理咨询.美国学校把心理咨询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过程中,有效渗透其价值观念.为实现这一目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有全职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心理咨询师.为了确保心理咨询的正常有效的运转,学校在组织上、人员组成上、活动经费上、活动场所上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上获得正确心理调适的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自觉地获得了爱国精神、“美国精神”.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单一呆板,目前仍然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满堂灌”.虽然我国教育行政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和实践锻炼,特别是高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检测期社会调研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锤炼平台,但至今没有制度规划和操作体系(如像美国那样法律形式的明文规定),从而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比,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多数学校甚至没有这类活动,教师与学生仍然是被动的主―客体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据学习成绩确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就进入我国高校校园,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组织,但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无法和美国相比,如: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数量上以及经费的保障、心理咨询规章制度上,均有待改善与提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