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科学文化传播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17 浏览:18706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理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利用移动网络提供各类怎么写作和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面向公众的科学文化传播面临着全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本文从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出发,契合科学文化传播的内涵,探讨与挖掘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文化传播的几种新模式和新渠道.

关 键 词移动互联网;科学文化;传播模式;创新;微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38-02

随着3G、4G网络和Wifi 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以苹果、三星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以App为代表的应用怎么写作的爆发,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新载体.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有关报告[1]数据统计,目前手机网民已达3.88亿,占网民总体的72.1%,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为科学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因此,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新科学文化传播模式,搭建先进有效的科学文化传播平台,更好地推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十分有益的.


1.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

1.1 随时随地性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丰富的信息都是通过PC端来实现传播和共享的,限制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空间性;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交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的PC端方式做了位移,消除了时空维度对信息传播的限制[2],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与其他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信息发布与信息接收之间的时间之差更小,不仅可以实时获得信息,同时也可以实时向别人传递信息.

1.2 分享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不但缩短了信息发布流程和时间,而且与社交较好地形成融合,激发了移动端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主动参与和互动,将需求和答案反馈给信息发布者;也可以通过分享功能,将自己获得的和原创性的信息在有限的范围内传递,比如说微信的朋友圈功能等.

1.3 个性化写作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只能实现某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影像等千遍一律的表现形态,而且用户对于信息的筛选、接收和范围也很被动.而移动互联网是真正能够与用户建立起联系,让用户自己筛选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类型和怎么写作内容.例如手机报和电子书的订阅以及微信的公众,都把选择权交给了用户.

2.科学文化传播的内涵

所谓科学文化是指以自然界为指向,基于严谨的科学知识、规范的科学方法、理性的科学思想而形成的文化体系[3].科学不仅作为一种专门知识,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在全社会传播和互动, 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流过程, 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与以往的科学普及相比,科学文化传播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讲究的是科学与公众的相互互动: 一方面继续延续科学普及,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融合文化元素于科学中,提升科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公众可以通过其对科学社会作用的合理评价,通过积极主动地创作和传播科普内容,参与到科学文化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来.

3.科学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渠道

移动互联网不但能将便捷有趣的科学文化内容传播给公众,而且可以让公众获得更为人性化的互动参与方式,不断涌现出新的科学文化传播模式和渠道.

3.1 手机“四信”渠道

短信是移动互联网让人们最早接受的方式之一,因其具有同发群发、送达效率高等优势可为科学文化传播怎么写作开辟新的途径,同时短信的低价收费也让人们通过短信回复、转发等功能主动参与到科学文化传播中去.随后出现的彩信、飞信甚至是现下最流行的微信更是拓展了短信怎么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但能将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格式的科普信息传递给公众,公众也可以将原创作品或者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里,通过这种实时传播、逐层渗透、人人参与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公众获取知识的,还可以为科学传播贡献一己之力.我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开通的 “中科院之声”微信,利用其智力资源优势,通过这种网络交互的新传播方式解读社会关切的科学热点,达到传播科学文化怎么写作公众的目的.

3.2 移动社交网络模式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之前的论坛(BBS)、科学博客再到如今的Facebook、Twitter、微博、说说[5],都让每个人成了科学传播的主人,把科学文化传播变为了一种更加和主动的言论广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感网技术的应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来访问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主流.这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就是致力于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传播科技文化的果壳网[6].依靠微博这一新载体,果壳网得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结合自身特长,不仅解答粉丝的科学疑问,还积极对网络中的谣言进行打击,开创了用微博进行科学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3.3 “三微”视觉化平台

与由文字、图片等简单组合而成的科学作品相比,公众更愿意接受有丰富情节、视觉效果佳的视觉化作品.在传统的作品基础上,制作短小精悍、贴近公众生活而富含科普教育意义的微电视、微视频和微电影,并通过移动视频分享网站、公交移动车载电视等渠道传播和分享,可谓是对传统科普作品的补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科学文化传播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但受科学传播主体者欢迎,创办制作《身边的科学》、《土豆寻毒记》、《禽流感》等公众喜欢的微视频,不少民间的科学达人也喜欢用这种模式创作和分享个人作品,拉近与科学的距离.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科学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更多地挖掘传播新模式为公众提供科学文化怎么写作将是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