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71 浏览:22719

摘 要:随着手机的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正式成为了第五媒体.借助手机这个载体,在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充分的利用手机载体,发挥其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等传播特性,规避手机运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弊端,占领手机载体这个传播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关 键 词 :手机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69-02

在新时期,要在推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做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传播要坚持多样性”[1].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正式以文化的形态表现出来,我们惯以称之为“拇指文化”.手机在广大高校的发展势头是非常的迅猛,不管是在高校的树林小道中,还是在图书馆、教室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正在感受“拇指文化”的“拇指一族”们的身影.如何利用好手机载体推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在高校中的普及

在当前的新媒体中,手机占有着十分明显的地位.根据我国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移动用户已经突破10亿户大关”[2].手机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转向了综合性的传播媒体.整体上而言,手机作为新媒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自媒体性

自媒体的定义由美国的著名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主要是指自主化和平民化的传播者使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向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正式或非正式信息的总称.比如当前的手机就是典型的自媒体,像手机微博、手机、手机论坛就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人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专业技术对信息传播的束缚,可以在现场通过拍照、录制视频或者是编辑文字等方式利用手机这个平台发布即时信息.一旦信息发送出去,接收者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感知.

(二)实时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可以跨越地域的界限,因此具有实时性.不管身在何地,只要有手机信号,信息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出去.加上现在手机与网络的进一步融合,手机已经可以基于网络实现即时性的传播.比如我们手机通话中就已经植入了3G视频通话,还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观看视频直播,等等.通过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在使用过程中给人的感受是新颖的,更是实时的.

(三)收发多样性

手机作为新媒体,其传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流媒体都是其传播形式.手机媒体可以灵活实现其中的一种和多种形式的综合传播,因为手机媒体的收发具有多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多种手机软件和怎么写作的开发,手机如何装饰,安装何种应用程序等选择已经越来越多样化.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收发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贴近广大用户的需求.

(四)移动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具有移动性是指手机用户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有通讯信号都能够加入到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并且这种信息活动对于手机使用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手机携带方便就更增了其移动性,使得其传播更不受到地域的限制,手机既能够增加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传播过程中的阻力.因此,手机媒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因为其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的高校师生.进入3G时代,伴随着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广播等传播形式的出现,手机逐渐演进成重要的文化、娱乐、传媒平台,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手机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

二、手机载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带来机遇

(一)手机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提供了新载体

传统意义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主要是依靠课堂和会议等形式进行,这种教育的形式已经与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符合.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其兴起和迅速普及使其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载体.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需求,使用好手机这个新的载体,随时随地的使用这个平台,时刻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手机载体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

移动通讯技术在现代已经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的不断的融合,这最终都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考,不断的推动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手机是一个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的科技产品,每一个更新换代对于手机的个性化而言都是一次进步.现在的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已经融合了广播、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功能.因此,手机作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较传统载体而言,其手段更加的综合和多样化.

(三)手机载体提高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

在传统形式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一直处于主导位置,对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度考虑得较少,加之是单向交流,工作效率都比较低下.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受教育者有所顾虑,因而不能敞开心扉的畅谈.但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点,无论是利用手机本身带有的短信彩信,还是手机网络等新方式,都能够使得双方以朋友的角色进行互动.在这场交流中,隔阂减少,距离缩短,避免了盲目,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效率.


三、手机载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带来挑战

(一)传播的去中心化给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带来挑战

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就是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改变传统上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因此,去中心化的传播使得传播者已经不再在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实质则是在一个特定的虚拟空间中宣扬自我、否认核心.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自然也属于去中心化的传播媒体.手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载体,加上高校中的人群都相对比较有主见和有想法,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去中心化的挑战, (二)垃圾信息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趋向复杂

手机媒体境遇下的虚拟空间,其传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自由性.这其中不仅会存在一个渗透性质的西方思想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良的手机传播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当前比较常见的新殖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高校人群又以一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群为主,面对着在手机媒体中暗含的垃圾信息,不断的滋扰和破坏着整个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手机通讯技术狂飙式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带来挑战

手机载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着和传统的环境不同的环境.手机载体发展不断的革新,各式各样的应用方式不断涌现,其中的技术理念和灵活的手段都在考验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能够适应手机载体,能否在其中实现自我创新.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队伍建设存在滞后,面对手机媒体的政工队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过程中应接不暇,其专业素质、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存在着与手机载体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模式需要创新.手机传播具有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的特点,对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而迫切要创新教育模式.否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就会寸步难行.

四、利用手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一)探索利用手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艺术

科学的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理论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因此,在运用手机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时,也是遵循着这一点.高校人群对于信息的接受也要经历“提供的讯息一可接受的讯息一接受的讯息一注意到的讯息一内化讯息”的过程”[3].在这一过程,如何加强高校人群对信息的兴趣,进一步内化为自己对于信息的认知结构,除了信息内容本身要有实用性之外,信息传播的艺术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机载体的传播语言要进一步的联系传统和现实,增强语言应有的说服力.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让高校人群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其实不是一系列高高在上的理论,要让马克思主义化思想转化成大众化的话语.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中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不仅不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带来负面影响,还能够更加生动和全面的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积极的开发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手机怎么写作产品

手机是一种传播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下,手机则是一个重要载体.将手机的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积极的开发手机怎么写作产品是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手机中的手机信息、手机新闻、手机视频、手机小说、手机博客等都是重要的手机产品,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所用.比如,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时的推出手机报,然后发送到学生手机中.手机报是一个新型的阅读产品,这对于高校人群来说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照片征集活动,让学生以手机彩信的形式参与到征文活动等等.手机怎么写作产品的开发,是着眼学生兴趣,引导和激发创造火花,紧跟时代节奏,探索兴趣满足点,最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一支专业的以手机为载体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队伍是在手机载体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帮助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树立起全新的传播理念,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手机这个新媒体,树立起全球化传播、分众传播和以人为本的新型传播思维,这样才能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的掌控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指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真正的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中使接收者得到感染和信服.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要关注受教育人群的实际需求,注重因材施教.

五、结束语

手机载体的兴起给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学习,提供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正确地对待这一新的教育载体,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而不断的奋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