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概述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71 浏览:9491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从而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另外,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了融合.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从1840年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外侮与侵略,国家主权沦丧,国土为西方列强分割,古老的中华民族蒙受着巨大的屈辱和灾难.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立与自强,中国的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力量,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例如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等等,但这都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像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的前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亦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的传播发展中,中国人将之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并成功发展出了一脉相承的四个理论系统,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形成的四个理论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并非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最初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理解尚不及陈独秀、瞿秋白、王明等人,这些人几乎已经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熟记于心.然而最终却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其原因究竟何在因为更懂得中国的实际情形,他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智慧,创立了深具中国现实特色的思想体系.其实早在1926年,同志就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全面解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对革命的态度,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在文中,他正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当前任务、革命对象等,明确提出了中国新主义革命的路线.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各个关键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智慧、军事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理论体系的形成.“”结束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以无比豪迈的气魄、总揽全局的智慧,进行了“拨乱反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首先,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先导,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同时又继承了思想体系中的精髓内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分析了20世纪末期的国际形势,他认为世界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如果不能紧随世界潮流趋势,继续闭塞视听,那样只能“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①在这种情形下,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必须重新调整政策、实施改革.诚然,这种改革既不能脱离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又必须达到追赶时代潮流的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提出,这次改革应该是全面的,其中包括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另外,他还辩证地分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继承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通称的“理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增强. 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了巨大挫折,但中国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2002年11月,十六大正式召开,同志在会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创造性地解答了如何保证党的先进性,如何改善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方式,增强党拒腐防变能力等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也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历史主体能动性的统一.“三个代表”作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是新世纪指导我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又勃发出新的生机.2003年10月中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②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在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到中华文化和大众的精神系统之中.首先,人借用儒家的仁政思想,如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礼、中庸、道、义、和”等核心内容,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史其实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孟子则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将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它们所要表达的意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根据不同的时怎么发表展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这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在时期,主张“让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在时期,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时期,又说“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在时期,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非常注重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人尽可能地采用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和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得以成长、繁荣.尤其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方法论来具体指导中国的建设实践,进而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的思想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丰富人民物质生活,使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等等.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即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即以“和”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论语》中有这样的语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表达了中国先秦思想家朴素的治国理论.人积极汲取了儒家思想的营养,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加强法制建设,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包括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和谐,社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科技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全力保障人民幸福,促进国家富强,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结合的最新成果,它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结 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从而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体系虽然产生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它们都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并都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注释

①《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0页.

②新华网:“科学发展观专题”, .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