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家具文化的传播之地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53 浏览:117919

编者按:一个无耕地、无农业、村民无工作的“三无”村镇,经过10年的探索,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声名鹊起.这个不同寻常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城郊村镇正在发生的“蜕变”.高碑店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底蕴,不断充实、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摸索出现代村镇发展的新思路,值得借鉴.

几年前,一提到高碑店,人们总会想到河北省以生产豆制品而出名的那个镇子.而今你在路上问起高碑店,随便一位路人都会告诉你:“沿着京通快速一直往东走”,“对!就那儿!红木家具一条街”.

从“三无村”到“家具文化集聚地”

今天的高碑店村已经是一个新兴的北京现代村镇.而高碑店村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回溯千年.元朝时它是漕运码头和皇粮商品的集散地,是京城妇孺皆知的热闹“港口”,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进入21世纪,高碑店村失落了,变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2300亩耕地所剩无几,800多名失地农民急待安置.

“翻开历史,做老祖宗做过的事情,用文化提升土地价值,打造文化产业.”面对历史与现实,高碑店人虽踌躇满志,却找不到摆脱困境的机遇.不过,或许是天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二三十家经营古典家具的商户在高碑店村内集中经营,形成了一条小街;就是这条特色小街,促使高碑店人萌生了发展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的想法.用村党支部书记支芬的话讲:“一来古典家具市场前景看好,并且与村子的传统非常吻合;二来村里土地奇缺,但有现成房子可以利用;三则不需大量投资,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很快能受益.”

2003年10月召开的“高碑店村首届古典家具展示会”,大大提升了高碑店村的知名度,商户猛增到200余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当然,在家具产业还未成气候时,商户挤在一起集中经营,店铺狭窄而陈旧.但产业初具规模之后,高碑店村在原来小街的基础上,重新整改规划,这才形成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格局.

古典家居文化的聚宝盆

宽宽的村马路,两旁青砖灰瓦的商铺林立,前店后厂的格局.如今,当你沿村东侧马路南行,走不多远,左手边豁然出现一条步行街,门首牌坊的匾额上书有几个斗大的汉字——“古典家具一条街”.10年来,高碑店村在古典家具的修复、仿制、展览、销售方面创出了独特的文化品牌,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已然名声在外.漫步其间,道路两侧一色灰墙黛瓦的仿古建筑,檐角飞扬,勾勒出一派古风古韵.几乎所有的店铺,各种明清样式的桌、几、椅、凳、案、床、箱、柜,应有尽有.像“鲁班馆”等大型店铺,将花板、石礅、拴马桩、铁马槽、养鱼池、牌匾等古旧物件也一并罗列开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力,让人目不暇接.


特别是这里的不少店铺已经由简单的家具陈列,转变为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整体呈现.“不凡家居”的厅堂布局古朴温馨,大至叠床架屋,小到茶具笔筒,一应俱全,全部依照生活实景摆放.阳光透过木窗落在紫檀罗汉床的茶海上,平添了几许生活气息.

看得见、摸得着但带不走,曾是个让许多游客挠头的问题.“易中和”就这样应运而生:制作缩微家具,让囊中羞涩或者不便携带的游客也能拥有如检测包换的红木家具.缩微家具取材自家具制作中剩下的边角料,工匠们巧手慧心,将体量庞大的红木家具等比例缩微制作出部件后用胶水粘接,就化堂上之器为掌上之珍,一件件让人爱不释手.

如今,已完成建设的古典家具一条街西区有1500米长,大小商铺近400家,道两旁全部是一层底商,二三层民宅的商住两用院落,且680个院落均保持明清古村风貌.据悉,高碑店村还计划用3~5年时间,再建设一条1800米长的古典家具一条街东区,拥有958个明清建筑风格的院落,仍将为农民宅基地原址翻建,保持一层底商、二层三层居民居住的格局.

“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使高碑店村成为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城市的喧嚣,却能够直接了解到厚重的中国古典文化.”这是一位国际奥委会官员对高碑店古典红木家具一条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