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61 浏览:45617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选择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发展、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营养、新见解和扬弃旧事物、旧思想的辩证否定过程,也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功能的彰显、传播机制的优化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赋予了新媒体实践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取向选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的模式的建构,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

关 键 词 :新媒体技术;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146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JA710066);兰州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1LZUJBWZY092;11LZUJBWZY039)

作者简介:王学俭(1955),男,山西太原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强(1981),男,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90多年的选择与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发展、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的传播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使其更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如今,包括IPTV、手机电视、楼宇液晶、博客、播客、微博、RSS(简易聚合)、SN(社会网络)等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怎么写作,为大众化怎么写作,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之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语境与传媒优化

(一)马克思主义利用大众传媒在早期的传播与发展

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国人都努力使用较先进的传播手段来传播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在当时,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广播和各种著作报刊,也是最能体现工业化传播方式的传播手段,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不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得以大量翻译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更达200多种,马克思曾说,媒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1](P179).这正是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向人们提供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强大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调整与优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崭新论断.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当前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促发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进而也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和普及.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以前偏向“单向传播”的模式逐步让位于“互动传播”的模式.随着博客、微博、手机媒体等的广泛普及和大量应用,新媒体正在成为公众交流信息、表达意见的自由的论坛,成为无所不在的“民意广场”,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一种全新泛化的传播环境,传播更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的、生动的,也是更具渗透力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创新的必然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 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 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基于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便成为时怎么发表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已经无法拒绝也必须将其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载体.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1) 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超越“解释世界”的功用,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体现其改造世界的情怀、理想和境界,必须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状况,获得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法创新,我们必须要掌握并有效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空范围,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时代化的发展,大众化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新媒体的功能定位

(一)新媒体态势下媒介环境获得平等的常态回归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不断更新,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全新的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使其更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2](P51).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传统的由传播主体主导的线性传播方式已被打破,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多元传播主体形成后,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通过新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所有的人变成平等的“信息人”.从广义上说,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媒介环境出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话语的平权化、组织的分散化、传播途径的复杂化、传受的个性化等新情况.从狭义上说,新媒体促使传统大众媒体的话语表达、视角触点、表现形式、监管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新媒体传播的平民化倾向促使大众媒体等“机构”网站的报道视角由对上的仰视、对下的俯视转为网上的平视.

(二)新媒体态势下个人自由话语权获得原有的回归

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社会媒介环境中原有的秩序和壁垒被打破.于是个人的传播能力得到张扬.但同时,良莠信息共存、文化冲突共存、观念博弈共存,并互相遵守着新媒体平等竞合的规则.因此,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新的传播机制就会产生――话语领袖博客群(叙述个人观点的专栏)、P2P(同等者或者伙伴间网上用户信息资源的链接)、网上群组会议(“议程设置”在线大会)、公共话题社区(网民舆论角)、社会视角的影像共享空间(草根 DV 纪录片、新闻图片、现场录音录像剪辑、幽默动漫及影视短片等构成读图板块的播客)等,以此发出个体与民间的声音,吸引大家关注与讨论.2008 年6月20日,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3],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面对新媒体的发展态势,新的技术特征导致媒体的属性和功能发生变化,主流媒体和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客流媒体交锋、对峙、融合.许多主流传媒机构,都开始从理念和技术层面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媒体发展态势下的对策,树立与新媒体传播相适应的新理念,重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态势下传播模式的重组

马克思主义在报业的宣传中,融合新媒体,整合新媒体,实施新媒体战略,报网互动、报网融合,是当今报业人的自觉选择.如2010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推出了一份真正意义的电子报纸――光明云媒.光明云媒是光明日报为应对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出的国内第一份真正意义的电子报纸,是一份集纳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手段的新媒体,它可以采用无线互联网、3G移动通讯技术和有线电视网传播,在三网融合时代实现了三屏合一,非常适合现代人群通过移动终端获取资讯信息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在网站的宣传中,和地方政府的政府网站都定位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进行宣传,并在技术上不断跟进.如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前线网、中国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在海量内容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互动、分享功能和强大的扩展性,目前已经开发了评论、、分享功能,读者可以对阅读的内容发表评论,喜欢的内容,并通过邮件与朋友分享.马克思主义在时政网络论坛中,人民网于1999年5月开通的“强国论坛”,是中国网络媒体创办的第一个网上时政论坛,意味着主流媒体对网络论坛这种传播形态的应用和接纳,标志着 BBS身份的正式化.另外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天涯社区等,由于社会现实矛盾、舆论焦点问题和群众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地充分表达,都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马克思主义在舆论引导宣传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当前博客和微博作为话语工具,正在向专业化和社区化方向发展,有着很好的媒体效果.博客在与主流媒体同步传播的功能上,正与主流媒体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此外,IPTV与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及手机报、电子书等,都是马克思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新媒体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方针政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三、新媒体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的建构

(一)党在新媒体传播中强势地位的确立

、国务院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和主要阵地之一.”因此,建设优秀高质的网站和网络体系是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在重大理论问题的阐发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上,及时找准理论传播的着力点,做到先声夺人,抢占思想引领的制高点,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把各网站建设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建设成同各种网络糟粕文化和敌对势力战斗的主阵地,建设成网络德育的基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各种邪教迷信的歪理胡说,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成果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理论教育和普及,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众化成果传播和普及的主渠道,充分运用在线视频网络、网谈、博客、论坛、建设掌上学习平台以及短信、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吸引力.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探索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既具备传统传播媒介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也具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因此新媒体的平台特征使其天然具有吸引巨量受众的优势.而传统媒体,因其自身特点的局限性,在传播信息时经常用一种由上对下的方式,受众的意见难以反馈、要求难以满足.但无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台,经过多年的经营,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的品牌,在网络空间同样具有无以伦比的号召力.与那些在网络上白手起家的提供新闻怎么写作的网站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公众对其品牌较易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技术的框架下尊重新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统媒体的运用规律,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和用户优势,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品牌资源优势,实现两者的对接,让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传播价值链.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融合和互动中,要注意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从受众需求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格局,以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力.

(三)高素质新媒体技术人才队伍的造就

新媒体的传播技术,给我们创造了全方位地实施多媒体战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条件,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与此同时,除了自身的优秀内容外,很重要的就是提供良好的网站怎么写作建设,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过硬的,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技术研发和怎么写作,尽快开发和运用最新网络技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成一流怎么写作的网络体系,在宣传策划上,他们必须有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专业背景,有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的理论、政策、政治素养.在编辑业务上,除掌握编辑规范、有文字编辑能力外,还要有图片、音视频的采编能力,更要具备选题策划、组织话题、活动组织、解读新闻、把关舆论的能力;在技术研发上,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新闻编辑操作,将新技术、新手段及时应用到编辑业务中;在组织协调上,要具备一定的网络运营、统筹能力.这样,既可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也可很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和大众的紧密结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富、发展和普及.

(四)新媒体传播体系下传播渠道的立体重组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网上民意的关注,网络已经成为民意互动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网络正在推动中国政治化的进程,改变中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 理论只有与实践,为大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并推动理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中国作为执政党,要从执政的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性,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整合新媒体的资源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以建立完备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利用新媒体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方法,通俗易懂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人民出版社理论时空等一些重点新闻网站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还有部分比较著名的商业网络传媒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以其巨大的能量参政问政,组织与参与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积极推动官民网络的互动.新闻网站的强大加上从到地方的报纸和网络的联合,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出了代表执政党的声音.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上,还有各级党政机关主办的网站,出版机构主办的网站,理论研究机构主办的网站,国内大学的马列主义研究机构主办的网站或网页,还有民间的相关网站等,以上媒体共同构成了星罗棋布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