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谣言传播应略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64 浏览:155213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

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

一、谣言发生的原因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互联网诞生后,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大大增加,谣言传播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么,谣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先来回顾一下此次雾霾谣言的产生.6月11日早上8时起,出门上班、上学的大人小孩都发觉天气雾蒙蒙.9时9分,武汉市环保局微博发布的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显示,最近一小时均值为44微克/立方米,多位网民开始通过评论该条微博怀疑数据的真实性和询问天气怪异的原因.直到10时43分,武汉中心气象台在其微博上发布大雾预警信号,称雾霾天气未来3小时仍将持续,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由于没有告知民众具体原因,引发网友种种猜测,如发生火灾、武钢锅炉爆炸、青山区域的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各种版本铺天盖地,“有图有真相”,且通过手机短信、微博、群迅速传播.

由此可见,其一,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谣言的发生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比起看得见的威胁,人更害怕的是未知.尤其在一个保障机制还未健全的社会里,人们的恐惧和担忧无处不在,因为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面对突然发生的危机,人们渴望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需要对事态发展的进程随时进行了解.而却无法迅速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这就使得许多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流传.

其二,信息不对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执政者认为事件内情不宜公开或者由于政府的工作效率等问题没有及时公开,公众无从得知事件真相.和民众信息不对等,加重了民众的焦虑感和对政府的不信任,这就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正式渠道的缺位,使得民众往往运用非正式渠道去获取信息,加大了信息传播失真的风险.

其三,互联网的海量性和虚拟性,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网络的超时空性和无限流动性,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并实现实时更新.互联网的传播不是点对点,而是点对面、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深度都远远超过以往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明显,受众极易迷失.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谣言在时隔几年之后重新冒出来,然而相信它的人仍不在少数.另一方面, 互联网用户身份的虚拟性和任意性,使得大多数情况下传播者的主观臆断成分增加,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无须承担在制造和散播谣言方面带来的个人信用损失,反而因他人相信自己散布的传言而沾沾自喜.

二、谣言的传播过程

谣言在传播中充分凸显了个体与群体的作用.

从个体层面看,人们接收谣言后,会产生兴趣或焦虑情绪.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会更加草率.另外,“相信什么”取决于“由谁来说”.谣言并非是从陌生人那里来的,恰恰相反,它是从熟悉的人那里来的,这是人们相信谣言的基础.另外,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突出自己喜好的一部分,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剔除.

以雾霾为例,在尚未明确表态的情况下,网上开始流传雾霾天气系化工厂爆炸或者是氯气泄漏引起,谣言传播者还配了一张化工厂爆炸的图片,吸引大量网友转发.实际上,该图是今年一月“大楚网”网友上传的一张钢铁厂旧图,受众只要注意去核实一下,马上就能发现破绽.但大多数人并未对其产生疑问,反而相信了这个谣言,向自己的好友和家人转述,最终呈现爆炸式的传递.

从群体层面看,人总是不自觉地模仿和跟随群体的观点.在谣言传播中,相信者越多,受众对它的相信程度也越高.哈佛大学法律教授凯斯桑斯坦曾在其著作《谣言》中提出“信息流瀑”、“群体极化”的概念.“信息流瀑”是指一旦一定量的人开始相信一则谣言,其他人也会相信,除非他们有更好的理由相信这则谣言是虚检测的.人们对于多数谣言所涉及的话题都缺乏直接经验或个人认知,所以大多数人会听从并遵从大众的看法.而“群体极化”则是指人们在跟观点相似的人交谈后变得更加极端,人在独立思考时往往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与他人在一起时,则更倾向于相信大众的看法,即使有疑问也存留在心中不肯轻易发表.

在雾霾事件中,这种“信息流瀑”、“群体极化”现象也明显体现,很多人选择了宁可信其有,并加入到传播谣言的队伍中.在谣言大量产生之后,传统媒体微博介入其中,代表民众询问雾霾天气详情.当天下午,荆楚网刊出回复,称雾霾天气系燃烧秸秆引起.传统媒体微博纷纷予以转发,并刊出专家对市民应对雾霾天气的建议.说法给出后,很多人还是持怀疑态度,但微博上关于化工厂爆炸和氯气泄漏的攻击性谣言明显减少,与此同时,调侃的微博数量增多,例如说雾霾天气是高考学子烧书引起的,舆论环境朝着轻松的氛围转化.

三、谣言的应对策略

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仅凭法律管制来遏制谣言是远远不够的.在全媒体时代,让谣言不攻自破的最好方法就是真实信息的传播,多阶段、多渠道地借力各种媒体,发出各种声音与画面,让谣言止于“知”者.


第一,传统媒体应该承担的角色.就时效性来说,传统媒体远远不如互联网等新媒体,但在可信度和权威性上,传统媒体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主流媒体.

在此次雾霾事件中,荆楚网最先发消息《武汉出现灰霾天气 多种网络传言不实》,描述了相关部门对于网络不实传闻的回应,并说湖北日报记者正在武汉中心气象台采访,稍后为大家发布最新消息.随着《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传统媒体的介入,媒体的关注度在第二天有所提升,报道重点放在当地环保部门的辟谣和当地对涉嫌造谣者进行拘留,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