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传播与政府管理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75 浏览:69697

摘 要:互联网带来了舆论传播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舆论高度一律的状况,使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政府管理必须适应舆论传播多样化趋势,增强政府管理的人本化、化、法制化,提高政府公信力.


关 键 词 :互联网,舆论,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05-004

传播媒介的进步总是加速社会向前的步伐,上世纪广播、电视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变革,互联网作为一场革命性信息技术突破,更使过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互联网带来了舆论传播途径多样化,促进了社会化、开放化,从而对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的舆论传播

按照传播学的一般理论,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虽然“舆论”是晚近才出现的词汇,但对于公众意见的力量,人们很早就有所认识.在西方罗马帝国时代,就已出现“人民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的说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诸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之类的说法.上述这些说法,反映出人们对公众意见力量的重视.

互联网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是开始出现一个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网络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使许多人逐渐放弃广播、报纸和电视,而转向网络,有一些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发生后,成为网民信息渠道第一来源的是互联网,而不是报纸、电视.用总书记的话讲,“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互联网舆论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中国网民规模巨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5.9%.当网络中分散的公民意见通过横向互动从而汇聚成整体性声音的时候,网民的声音便开始有了力量,可以左右某些具体事件的走向.

其次,互联网的开放性结构.从理论上说,互联网作为分散式、开放式的网络结构,任何人都能进行信息传播.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网络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比如跟帖、论坛、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等.此外,还有即时通讯群和移动短信.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引导,但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政府要想实实在在的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是记者,他们不需要通过记者资格审核,发布信息也不需要编辑把关,就可以把信息从互联网上传播出去.此外,各类数字终端、通信终端(如手机)与互联网的对接,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更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舆论传播的能力.

再次,互联网促进公民权利崛起.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哈贝马斯所称之的公共领域的扩展.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很多时候,一般民众往往对于许多自身的公民权益及责任之所在,是非常模糊的.因为民众与国家信息资源占有不对称,更缺乏主张公民自身权益及行使其应有责任的手段,也因此很难形成公民意识和品质.而在网络社会中,公民之间、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社会开放度增强,促进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如果说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公民在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还不敢依,那么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侵权不再选择沉默.而在通过正常途径难以保障权利的时候,网络成了公民维权的另一个通道.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中,互联网为这些维权案件的公正解决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提高了公众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行为能力,从而促进形成了一个与主流媒体舆论不同的网络舆论.

互联网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互联网信息成为社会舆论的源头.知情人在网上发帖,引起网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