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62 浏览:21415

摘 要 科学纪录片是科学技术与纪录片的结合体.我国科学记录片从出现就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科学纪录片提升了电视媒体的文化品质,科学记录片借助电视媒体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但是目前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科学记录片在电视媒体中所占的比例小,收视状况不佳,科学记录片陷入了传播困境.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科学记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机遇.网络纪录频道设置科学纪录片类别、微博@电视科学纪录片、移动终端传播微型科学纪录片等新媒体策略有利于科学记录片的传播.

关 键 词科学记录片;电视;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42-04

科学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纪录片类型,是科学技术与纪录片艺术相融合发展而来的产物.“科学纪录片是指以科学精神为背景,以科学方法和科学视角揭示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娱乐性、故事性、专业性、商业性,不同于传统科教片和一般纪录片的影片.”[1]科学纪录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作用.中国的科学记录片,从出现起就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电视媒体成为科学记录片的重要传播渠道.但是,目前我国电视媒体中科学纪录片发展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制约了科学记录片的传播.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科学记录片的更广泛传播提供了机遇.

1.科学记录片电视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电视媒体都是我国科学记录片传播的主要工具.科学记录片借助电视媒体得到了广泛和迅速的传播.科学纪录片对于电视媒体的品质提升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胡智锋教授所认为的那样,“科学纪录片的精英化、个性化、前沿化、先锋化和一定的批判精神和思考品格,对于改善当前电视文化构成和提升电视文化格调,都是很有意义的.”[2]

国外很多电视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电视纪录频道,以科学探索类纪录片的方式来传播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以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和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为主要代表,其生产制作的大量科教题材类纪录片,均受到世界很多国家受众的热烈追捧,成为了收视亮点.

目前我国科学记录片在电视媒体上主要是以栏目化的状态存在.我国的电视科技纪录片的栏目主要集中在电视台,除去上述在电视台播出的几个科学纪录片栏目之外,电视台纪录频道的《人文地理》时段中也有播出很多的科学纪录片,科教频道还有讲述环保与生态科技知识的《绿色空间》栏目,以及《走近科学》、《科技之光》等.科学纪录片在电视媒体中的数量少,分布不均.科学纪录片主要都集中在电视台,而且这些科学纪录片都是国产自制的;各地方纪录频道或省级电视台播出的科学纪录片栏目或节目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是外购的.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收视率的起伏涨落往往成为决定栏目生存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在近年来频道扩张、制作规模扩大、广告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电视机构加大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考核力度等综合力量的作用下,中国电视领域逐步呈现出以电视剧、综艺娱乐和新闻为三大支柱的节目形态竞争格局,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逐步被边缘化.”[3]科学记录片作为记录片的一种,毫无疑问受到了收视率的强烈冲击.

据《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时长约13219小时,通过电视传播或院线放映的节目总时长约9500小时,其中电视栏目是中国纪录片规模最大的传播平台.”[4]作为我国较早开设纪录片栏目的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在2010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0、15%和0、20%,较2009年均有所下降.

2.新媒体的崛起为科学记录片传播提供新机遇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新媒体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传播工具,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怎么写作,利用其进行科学记录片传播具有着很强的优势.

2.1具有开放性、随时性、交互性、人性化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接触它们,同时,新媒体又是非常人性化的工具,它可以使受众个性化的表达、多层次的需求、多元化的观念在新媒体中得到充分激发和充分满足,使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5]相对于电视这一传统媒体来讲,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是个更加自由化、平等化、个人化的传播交流平台.受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或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节目点播,想什么时间看什么,轻轻一点击就可以观看,方便灵活又极具有个性化选择,不再受电视固定播出时段和固定场所的限制;同时,新媒体促使传统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性传播转换.新媒体便于受众在第一时间在讨论社区里发表自己的评论,及时与节目和其他受众之间加强一种无形的互动交流,这种开放式的探讨空间是电视无法第一时间就获得的.

2.2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

简单来讲,超媒体等于超文本+多媒体.超文本是新媒体与生俱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中的“文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任意点击,同时通过文本超链接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多媒体化主要体现在各种终端上面,比如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不仅方便随身携带,更便于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出影片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等.

总而言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和趋势,电视科技纪录片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强充分联动作用,形成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主体,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体系,拓宽电视科学纪录片的多媒体传播平台,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收看需求.

3.科学记录片的新媒体传播路径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使电视科学纪录片的传播不能再仅仅依托电视媒体,而应该寻找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 3.1网络纪录频道设置科学纪录片类别

纪录片从诞生之后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在当今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少网站都设置了纪录片频道,专门播放纪录片,拓展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自2009年以来,搜狐传奇高清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纪录片频道和2010年奇艺网纪录片频道相继建立,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网络传播的新局面.随后,腾讯、优酷、乐视网、新浪、酷六、网易、激动、凤凰、风行等多家视频网站均开设了纪录片频道.

这些拥有专业纪录片频道的网站对于电视栏目化操作的纪录片,提供的不仅仅是纪录片的点播观看或下载,往往还会提供其他相关视频、文字、图片等,以方便受众更好地满足自我需求.相对于电视和电影院线来讲,网络是个更加自由化、平等化、个人化的传播交流平台,网络视频也没有电视节目那些播出的硬性要求,如不限制时长,影片播放时间可长可短,而且中间不会突然跳出“请稍作休息,广告之后节目更加精彩”之类的插播广告时段,即使有网络贴片广告之类的,但网络受众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直接跳过或继续观看,而电视受众则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者通过遥控器换台来回避这些广告播放的时间.网络上的科技纪录片视频也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你想什么时间看,一点击就可以观看,方便及时.有些网站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互动讨论的空间怎么写作,如央视网专门设定纪录片频道,提供相关纪录片影像的网络交流,受众可以第一时间在讨论社区里发表自己的留言,与其他受众之间加强这种无形的互动交流,这种开放式的探讨空间是电视无法第一时间就获得的.

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纪实台作为电视台的新媒体传播窗口,依靠电视台提供的大量正版节目资源,集纳国内地方台、BBC、国家地理频道还有民间制作机构等各具特色的纪录片资源,以打造中国最大的纪录片网络视频互动平台.“截止到2011年年底,CNTV纪实台在片量、片源范围、内容丰富度、覆盖国家范围等四个方面取得了国内‘四最’:片量最大、片源范围最广、内容丰富度最大、覆盖的国家范围最广.”[6]

在CNTV纪实台页面上,可以看到“片库”、“纪录片专题”、“微纪实”、“名人工作坊”、“业内动态”、“CCTV9”等板块.其中,“片库”板块里有海量的纪录片,用户可以根据纪录片播出年代、播出机构、类别等多种方式搜索自己喜爱的视频内容,同时还为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展示平台,鼓励更多的用户参与纪录片的创作.CNTV纪实台还专门设有“科技”一栏,把科技题材的纪录片明确细分出来.

CNTV纪实台提供的不仅仅是各类纪录片的点播,还推行台网联动,跟进重点纪录片的拍摄,从播出前的宣传推广到开播后的访谈解读,再到纪录片电视台播完、映后的视频点播,形成动态过程.

在上述这些网络纪录频道中,专门设置科技纪录片类别的就只有CNTV纪实台、腾讯、优酷、网易(军事科技)这四家,其他网站纪录片频道中也均有或多或少的播放科技题材的纪录影片,主要是体现在探索、军事等类别中.

目前看来,专门设置科技纪录片这一类别的网络纪录频道数量还比较少;同时,这些网络纪录频道的科技纪录片来源仍是国内各电视台播放过的纪录片,虽可达到随时点播、重复传播的效果,但因其分类标准还不够精准,易使受众对“科技”产生误解.比如,CNTV纪实台把 《百年语文》列为科技题材纪录片类别中,笔者认为不够准确,《百年语文》讲述的是关于语文这本教科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整个纪录影片中似乎都跟科技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把它划分为人文历史纪录片这一类别当中比较适合.目前,很多网络纪录片频道都存有类似这样不清不楚的纪录片类别划分情况,故各网络纪录频道应加强专业化科学纪录片类别的设置.

专业化设置科技纪录片类别是指网络纪录频道应做到以科学、专业理念体现大众的科技信息需求,设置科技纪录片类别时,务必严把好“科技”关.即纪录频道需要聘请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对纪录片进行把关审核,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专业化人员或团队,才能够在众多纪录片中为广大受众准确精选出那些能够体现科技内涵和科学魅力的科技题材纪录片,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科技信息需求和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另外,《探索发现》、《科技人生》等电视科技纪录片栏目均联合网络平台,设有,在其页面上可以看到“往期会看”、“精彩推荐”、“微博秀”、“网友热评”等板块.CCTV-9纪录频道也联合网络平台,设立CCTV-9纪录频道,除了发布纪录片的动态资讯、节目查看、点播纪录片等,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例如,央视纪录片频道举行的“CCTV9开播一周年网友见面会征集现场观众”活动,即在CCTV-9纪录频道论坛上以网络征集帖的形式向广大受众征集祝福、寄语或建议,评选出的最佳留言祝福的受众将被邀请来《纪录频道开播一周年网友见面会》现场,参与节目录制,并得到神秘礼物.还有“CCTV9纪录频道年末大调查”活动,即以“选出您最喜欢的节目时段、题材和影片”、“写下您在2012年希望看到的纪录片题材和节目”、“告诉我们您对CCTV9的想法和建议”的方式邀请受众参与调查.

这些利用网络平台发起的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活动或方式使CCTV-9纪录频道不仅弥补了电视原有的较为单一的传播不足,更能及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获取更多有助于节目改进的信息等.

3.2微博@电视科学纪录片

现在是一个@的世界,你不微博就落伍的时代,电视纪录片频道可开设微博,利用微博发布有关科学纪录片的最新动态与节目消息,同时可链接其视频地址,便于受众在玩微博的时候,可随时即兴观看一些科技纪录片节目.受众在看节目的同时,可通过评论、@粉丝、转播的形式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扩大传播范围.

在CCTV-10科教频道的“节目查看”一栏中,每个栏目均有可链接的微博,比如《探索发现》栏目,一点击即可进入其相应的微博页面,看到最新科学纪录片的播出信息,以及有视频的链接,受众可第一时间进行留言评论,并转发信息给自己的粉丝,以便更多人可以及时看到这一节目信息. 此外,还可链接知名纪录片编导的博客、微博等,通过与粉丝受众互动,通过留言等方式实现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受众需求,以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纪录片创作.受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关于科技纪录片的最新动态和影片信息,还可跟纪录片编导交流、探讨有关科学纪录片的拍摄创作等问题.微博为科学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化的交互式平台.

3.3 移动终端传播微型科学纪录片

移动终端包括手机、ipad、移动电视等,可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进行电视科学纪录片的再次传播或多次传播.手机、ipad等手持终端、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传播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体,其节目形态、传播节奏、内容结构和表述方法均应有所改变,传统的电视科学纪录片应当充分结合这些新媒体的特性和优势,将影片进行创新.

随着“微”电影等多种“微”视频内容风靡网络,可以尝试推出可以尝试推出微型电视科学纪录片.目前,凤凰视频已首创推出了“微纪录片”这个新的内容产品,它除了具有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权威和富有艺术张力等特点外,还更符合现代快节奏的受众信息需求习惯.这种新型的“微纪录片”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说它新,是因为这些作品的篇幅都极短,单集全部是5分钟到10分钟的篇幅,从长度上与以往的纪录片体量大不相同;但是,从内容创作手段、叙事风格上看,又是很精良的纪录片操作手法.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更专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最有价值的信息,而后通过丰富的输出终端渗播,信息可以更快速的传播扩散,以满足当前用户需求碎片化的特性.原有传统的电视科技纪录片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微”视频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再传播.可把那些播出时间较长的电视科技纪录片精简为微科技纪录片,以分集连播的形式利用手机等移动终[8]端进行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以《故宫100》为例,它运用每集6分钟时长、共100集的形式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故事,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为故宫创建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其中,该纪录片中有首次全方位揭秘一些传统的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技术.与之间以同类题材拍摄的但每集四十多分钟时长的纪录片《故宫》相比,《故宫100》这种以单集几分钟时长、多剧集的系列播出形式,更为适合当今现代快节奏的受众信息需求习惯.再如,《科技世博年》这样的纪录片,也可把对每个展馆建筑技术或某项科技成果精简为一个单独的几分钟左右的节目,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载体进行播放、随时随地传播.

相关论文范文